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纳西族与藏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盐井的祭天习俗晚近发生了变迁。根据对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盐井祭天习俗的变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现代性或现代化带来的结果,更不能以此建构针对民族文化变迁形成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潜在张力。在民族杂居背景下,家庭结构的变迁是纳西族祭天习俗晚近变迁的核心原因。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形成的当地各民族在文化与社会上的深度交流的延续,而不是现代性对传统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伦理价值与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是少数民族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形式,在习俗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伦理道德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心里。习俗文化融汇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的道德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活动的整个领域。将优良的民族习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协调起来,有利于建立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全球性现代化视野下的湖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封闭状态,使传统村落在面对强势的现代文化时,不仅日益增加了西方文化的特质,而且也相应地走上了城乡文化融合之路,从而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成现代村落文化传统。湖北民族地区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互动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化、乡村与城市等文化关系需要恰当建构,特别是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推进湖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村落文化建设事实上应成为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4.
一、尊重民族习俗与移风易俗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和未定族别的的苦聪人、克木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民俗。这些民俗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这个民族所有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它。这样,就给民俗蒙上一层神圣色彩,使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传统性。习俗在原始社会,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谁违背了传统的、神圣的习俗,就要为这个集团或氏族、部落所唾弃,或受惩罚。到了阶级社会,习俗依旧保持这种这种传统,为  相似文献   

5.
<正> Z:在改革开放政策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传统民族文化心态已构成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屏障,不痛下决心对此加以“重构”,中华民族要在未来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怕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而已。 N:不过,在反思传统民族文化之前,应当首先看到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曾在一些重要领域孕育过人类文明,对世界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曾有过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只是到了近代,这才逐渐失去其耀眼的光芒,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与近代社会需要的民主、科学相悖。也因为如此,人们愈加深切地感到,七十年前高扬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五四运动,其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6.
唐政平 《传承》2010,(9):140-141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从摩梭人的婚姻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极大冲击。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迫切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试析珠江三角州现代化进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何应欢一、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概括依据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不管它的文化历史传统如何,有什么样的宗教背景和民族习惯,都无不例外地将工业化、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执着地加...  相似文献   

8.
彭继宽 《湖湘论坛》2002,15(6):71-72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是土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上出现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和人为地破坏,土家族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新中国建立前,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族不被承认,它的许多传统文化习俗迅速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获得了新生,文化上也获得了平等,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土家族传统文化又遭受了几次冲击。改革开放后,土家族传统文化虽然得到了全面继承弘扬,如土家锦、摆手舞、打溜子等项目,就得到…  相似文献   

9.
论哈尼族的习惯法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哈尼族的禁忌与习惯法的考察入手,来探索在没有文字的历史中,法律怎样发生、演进和买施。作者认为:早期法律是沿着从禁忌到习俗,再由习俗到法律的轨迹发生的。哈尼族在历史上借助汉文字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习惯法,进而缩短了与有文字民族的法律在形式上的差距。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在允许保留传统法律文化的前提下,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改造传统法律文化,以创造适应法制现代化所需要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摩梭人的婚姻制度看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从摩梭人的婚姻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极大冲击.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迫切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在提高人的素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搞好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条件、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历史因素、民族习俗等客观条件特殊,使思想道德建设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之中。因而,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既有其共同性,又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过程,在现代化过程,往往伴随着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少数民族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如何适应西方现代化的挑战;一是如何适应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双重挑战,少数民族几乎每天都要对国内外、民族内外的文化要素做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中国的少数民族经历着文化的重构、心理的失落、人格的冲突、感情的危机、生存的追求和价值的突变等等问题,随之而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严重的衰退。但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履行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体现了这些特点,因此,一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与复兴之风,从神州大地刮起,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到了内蒙古准格尔旗。  相似文献   

13.
姚同发 《黄埔》2009,(1):52-54
民俗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丰沛的积淀物,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由这历史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特质。我们了解一地的民俗文化,便不难窥知其民族历史文化之来龙与去脉。本文正是通过台湾原住民和汉移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生育文化、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节庆年俗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考证,使我们发现了两岸源远流长的俗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百家论萃     
两制共存推动发展“一国两制”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贡献。“两制共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有力地保证了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目标拉动”的作用。“一国两制”的实践,必将使其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二者的“互动”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民族的腾飞提供一个难得的机遇。但也要看到存在的挑战:(1)如何排除英美等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的西方国家的干扰;(2)如何看待包容香港和内地不同的经济、司法和文化体制,如何弥合两地人民在…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哈萨克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变迁。同时,因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与民族意识的保留,民族文化又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生存于该地区,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碰撞的独特文化氛围,民族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个性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的结合,成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布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关系和过程范畴。对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既要把它放在历史的岁月中去理解,更要从现在和未来去把握。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文化热潮,归根结底是我国现实生活的激烈变迁,要求人们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思考所使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探讨的出发点或终了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7)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是受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宗教等多方面环境因素制约的,其实质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轨,但始终必须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如何正确认识、理智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辩证关系,如何理清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联,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乃至文化习俗,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关系也往往影响民族关系。宗教对文化有很大的渗透力,有时甚至成为某一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如东北各族的文化大都带有萨满教的特征,西北的回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作为一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全球性社会流迁,是一种流动的现代化,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担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多维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琴 《湖湘论坛》2013,(5):33-41
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如何复兴,便不能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需采取恰当的视域。以往,思考和处理该问题曾有三种不同的视域,即:比较学视域、意识形态视域和民族化视域。这三种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三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应该采取“综合创新”的策略,确立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视野,既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也以现代的进步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最终实现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