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建设"初获独立学科地位,亟待解决学科定位问题,这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重要任务,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的重要部分。在新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语境下,要全面解构学科定位的内在意蕴和层次逻辑,系统探究党建学科的定义、定类、定界、定性,以此强化认知自觉,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和起点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是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条件差异的实践切入点。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失败,致使全党转变革命的方式和策略,把改造中国的切入点放在改造农村、组织农民和依靠农民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造农民和农村,党取得了走向革命成功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起点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关系的最初发生,及马克思主义之中国传播起点问题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历史起点是清政府外交使团对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的亲历亲证,这是中国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直接接触、中西比照理解接受的开始,这一界定既尊重了历史事实,也符合世界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逻辑起点是历史必然性的积累和准备阶段的节点,是逻辑的必然和历史的可能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逻辑起点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自奠基,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理论联系的直接建立和逻辑论证的开始,宣告了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在逻辑结构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内在一致的逻辑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遵循的逻辑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体系构建的方法,首先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和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进一步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判定研究学术界分歧较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内涵,未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实质,从而在源头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科学标准的生成,进而导致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判定各执一词,造成了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现状。从逻辑起点内涵的解读到典型观点的评析,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理性判定三个方面逐一展开研究,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做出更加合乎理性的判定。  相似文献   

6.
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王宗学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构筑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换言之,逻辑起点是历史起点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  相似文献   

7.
我国侦查学一直没有确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致使学科无法完成理论演绎,形成经验主义特征,缺乏理论价值。侦查学的逻辑起点是对犯罪事实的辩证性质断定所形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人文属性二重性命题。侦查学经由逻辑起点展开理论演绎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确立自然属性研究的基础地位;准确把握社会人文属性研究的维度;构建自然和社会人文属性相融合的理论样态;形成学科理论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8.
论侦查学的逻辑起点--兼论学科逻辑起点及其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逻辑起点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在探讨侦查学逻辑起点时,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为其逻辑起点构建学科的特征为依据,将侦查学的逻辑起点置于法学大系统中研究,将法学逻辑起点定为行为,将侦查学与刑事法学作为同一系统分析,从而得出侦查学的“基因”内核即其逻辑起点为犯罪行为。并从理论的层面上研究逻辑起点的特定的理论存在及其功能,力图推动侦查学的理论研究, 进而发展侦查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经济范畴是马克思构建经济学理论殿堂的基本材料。马克思理论逻辑结构构建有几大要素:要找到一个适宜的逻辑起点范畴;要找到一个理论主题或主线;要有体现理论主线的中心范畴。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抽象出反映中国现实经济关系的各方面经济范畴来,应当抽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起点范畴、主题主线和中心范畴,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0.
孙景民 《人民论坛》2014,(11):194-19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与发展,其产生和形成是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思想起点依据学说、思想形式内容学说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11.
贾乐芳 《前沿》2011,(9):49-52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起点问题,学界莫衷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点是1920年,逻辑起点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只有把握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起点问题,才能深刻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与发展,其产生和形成是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思想起点依据学说、思想形式内容学说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13.
六、学科研究对象现代科学理论,是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反映学科对象领域全部事物的最基本范畴出发,按学科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推演,使最基本的范畴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而获得的辩证理论.可见,明确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明确学科的逻辑起点一样,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学科对象不同于学科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学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逻辑推演过程的出发点,它是具有对象领域全部矛盾胚芽的抽象规定,是对象领域最基本的“细胞”形态。学科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关乎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围绕着科社学科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基本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这些理论成果加以疏理,将有利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利于加强科社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政治问题。目前官方对这个问题没有作出明确回答,学界对这个问题也存在不同看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不应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应是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6.
薛冬雪 《前沿》2011,(23):82-84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及活动表现,贯穿于马克思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全部理论过程,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及以此为起点的研究,蕴涵着人类学、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综合与碰撞。有关劳动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研究中介之一。  相似文献   

17.
秩序:治安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内在的逻辑,而学科的内在逻辑首先是要有正确的逻辑起点."治安"不是治安学的逻辑起点,不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逻辑起点的确立有助于学科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基础范畴的确立.秩序由于其抽象性、内在的矛盾性及丰富的内容等特点具备治安学逻辑起点的要求,按照秩序内在的矛盾性的自然展开建立有机的治安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清涛 《前沿》2010,(5):4-8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三要素,其准确确定是该理论体系严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展开,逐个层次构筑起来的逻辑体系。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对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时期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条件和形式;改革开放新时期,则主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和实践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转换,缘于革命和建设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需要,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逻辑起点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逻辑起点模糊,已经对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对科社学科逻辑起点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列举并分析了当前对科社学科逻辑起点的两种认识,阐述了把“社会”作为科社学科逻辑起点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