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孟钟捷 《青年论坛》2003,3(1):16-17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元问题的一次成功探索。本文从该理论的历史继承性、历史批判性与历史创造性出发 ,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李娜 《传承》2008,(12):86-87
解读历史需要历史的解释,但我们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如何处理好历史解释过程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解释的历史性与发展性、以及解释与理解等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很有意义,本文拟就历史解释中的一些小问题予以小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在党自身。党的四代领导人对跳出"历史周期律"进行了艰辛探索,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当前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逻辑必然。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必须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以此坚定理想理念、严格选人用人、重塑执政形象、重拾民众信任、净化政治生态,积极跳出"历史周期律"。  相似文献   

5.
眼下,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境遇并不怎么乐观。当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广泛的大众基础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如何让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保护.为未来留下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符号”,或许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和不断行动的。我向来相信.历史、风物、民谣、古建筑以及附着其上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活着的.虽然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历史河流.但回眸、叩问和反思.不仅折射历史的过去.还可能给文化的未来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历史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来的,具有科学和价值双重维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过度科学化或过度人道主义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维度而不及其他,从而造成了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立,从历史辩证法视阈重新审视"历史科学"的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及相互关系,对于克服"历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分离和对立,保持科学和价值之间必要的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概念的认识,长期陷入“历史事件—历史事实”二分法这一西方话语的逻辑怪圈而无法自解,这是导致无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根源的重要原因。重建历史学中的“事实”关系是摒弃西方话语的关键。历史“元事实”是历史载体和历史认识形成的母体和源泉,由基本事实、过程事实、因果事实、观念事实四种类型构成,且具有真存性、根源性、庞杂性、唯一性、系统性、连续性、变化性、传承性、不可见性、难验性等特性。历史学家要达到的书写目的是,借助历史载体,运用历史、科学、艺术和价值四种思维而获得逻辑事实。逻辑事实是历史真实与历史认识的有机统一,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逻辑性和想象性的知识生产。其中,求真是史家之秉性、逻辑事实之基石、史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创新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作用的日益凸现,应该确立一个新的社会分析方法:创新分析法.所谓创新分析法,就是用创新的观点去判断历史进步的动力,分析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评价推动历史进步合力中的核心力量、主导力量,进而倡导创新、激励创新、推动创新,以引导社会更快更好更节省更顺利更稳定更和谐地持续发展.创新分析法的提出,是对阶级分析法的继承和扬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翠平 《传承》2006,3(7):48-50
所谓平等,抽象地讲是指人们受到或应当受到同等的对待。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全部以往历史,因此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而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平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根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是同时产生的。“世界历史”是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唯物史观是适应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哲学形态。围绕全球化的现实特点、全球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互动而在规律的意义上形成新的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宪政作为人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宪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面貌特征,甚至我们今天熟知的宪政"限制政府权力"的特征也仅仅是宪政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关注点,将西方"宪政"简单地等同于"限政"不符合西方宪政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田浩存 《春秋》2012,(2):22-26,1
湖西"肃托"事件是中共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冤假错案,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它的真相一直鲜为人知。《湖西"肃托"事件揭秘》以多位亲历者的回忆和历史档案为依据,力求拨开迷雾,还原这一事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评估”立法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立法质量,不仅仅停留在法的制定过程中,而且在于立法的后续工作。从去年8月起,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后评估,对2002年制定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回头看”,这在上海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
李治亭 《人民论坛》2010,(7):232-233
"盛世"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的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盛世"完全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兴隆而繁盛的时代。所以"盛世"虽出自封建史家之论,却无"封建性",古今通用,将来仍然可以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以史为师,读点历史,可以以史明志,修身养性,并提高治理能力。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领导干部读史的重点。领导干部读历史,要有问题意识和战略思维,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并要善于辩证地看待历史。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初夏,民盟资阳市雁江区委组织部分盟员,到重庆这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和丰富统一战线资源的城市,进行一次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现场学习。我们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民主之家”特园。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历史逻辑,需要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必然性如何贯穿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历史必然性应该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穿下去,但现实社会如何贯彻,则取决于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贯彻程度。因此,历史具体呈现什么面貌,不能直接归结为历史规律的客观支配作用,在现实意义上,人的能动作用具有主动精神。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溯源于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成功承接,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19.
日月之轮穿梭,在岁暮天寒之际,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迎来新的一年。2021年,我们见证历史、创造历史,一边回顾昨天,一边拼搏当下,圆满度过了“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青年历史教育苍白是全民历史教育缺位的表现,青年淡漠历史是对历史政治化的抗拒。传统价值观的不断解构、重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解构有余,对历史等人文价值关怀不足。以"现代"观念重塑历史精神是青年历史教育的至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