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热点之一。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近几年来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对山东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1990-2009年的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金融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效果是有差异的,对东部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相关,而对西部则是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朴松花 《理论前沿》2009,(21):47-48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但在二者关系的认识上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本论文通过对国外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现状的梳理,指出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制度背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合肥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合肥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但两者互动影响程度存在非对称性。在分析合肥金融对经济增长贡献略显不足的影响因素后,提出了实现合肥经济与金融双赢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浙江为例,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县域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模型,基于浙江省22县(市)的县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县域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比较了各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浙江县域金融发展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与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效率对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的检验效果不显著;实际利率对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提出在执行利率政策时,不能采用金融发展理论中提高利率、解除金融抑制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机理分析,从全国、地区、省际层面,围绕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问题进行动态和系统分析,遵循"投入—产出"原则,采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分解模型,对中国整体、地区、省际的间接金融贡献率进行量化,同时将间接金融贡献率进一步分解为金融配置贡献率与金融创新贡献率。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逐步上升。第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提升较为缓慢,表明金融创新还未有效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6.
在宏观层次和经济地理空间背景下,采用统计方法,借助SPSS软件工具,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变化趋势和时空格局,进行多尺度统计描述和图形分析,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典型事实,形成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性认识与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确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然后着重考察资本存量,将其与金融发展的指标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以此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资本存量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金融发展对资本存量的影响较大;并且,金融中介对资本存量的作用明显要大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经济发展的实际数据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并依据分析结果进行政策分析。计量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变量对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加快金融深化和金融体系改革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是放松利率、汇率和管制,通过利率水平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和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金融自由化理论基础为新自由主义,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种观点只看到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阻碍了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同样会造成金融效率的损失。按照其改革思路实施的激进式金融自由化以及“休克疗法”,最终均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信用体系的崩溃和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自由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才是目的。稳步实施金融自由化,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银行业结构、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垄断程度和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性,在考虑金融深化后,垄断程度较高的银行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此外,提高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会加快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曾经遭遇到产业瓶颈,包括原材料瓶颈、能源瓶颈、基础设施瓶颈等等。如今,这些随着中国“过剩经济”的来临都已经成为历史。产业瓶颈的消失并不等于中国发展瓶颈的消失,今天发展的瓶颈产生于金融服务业。消除金融瓶颈,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作者联系地方经济建设实际,从居民储蓄存款增加的原因分析入手,对金融瓶颈的表现及其根源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指出了破解金融瓶颈,激活民间资本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县域内金融资源配置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变动,将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质和量,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结合不同发展模式的县域经济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3.
费斯克关于两种经济的理论,即文化产品可以同时在两种同时存在、但并不相同的经济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中流通,两种经济运载着两种不同的内容:金融经济流通的是财富,而文化经济则流通着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这一理论引发了关于大众文化的一系列新的思考方式:大众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还是大众创造?意识形态是自上而下操纵还是也遭遇到了自下而上的抵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建立混合面板模型,对中国各省市金融发展状况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并将金融发展指标细化,从不同角度验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和股票市场规模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效率与之相反。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从金融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强省建设是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新颖且有效的举措,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金融强省战略的提出,对推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金融强省建设战略包含金融强省含义、指标、内容、政策措施等体系,总结梳理目前金融强省建设目标体系中的各种观点,加深对金融强省建设的认识与研究。作为既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可能成为人为衰退因素的地方政府,如何在金融强省建设过程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各级各类政府来说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金融、正式金融与违法金融有着不同的界定。非正式金融与正式金融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互补及转化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辩证地看待非正式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实证检验了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从金融体系的总量、市场化程度、效率三方面考察了福建省金融发展水平;随后用时间序列模型对90年代以来福建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是金融环境、经济主体内部管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金融理论的发展共同有机作用的结果。金融工程的应用,对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金融运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经济金融运行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后发市场,在引进发展金融工程上,应充分利用其积极有效的作用,抑制其负面影响,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城镇化对金融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金融发展也能够为城镇提供有利的资金保障。近年,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金融发展,研究二者联动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对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联动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较强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货币化、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相关率逐渐增长,这个过程正是中国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在金融深化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资产规模虽大大增加,但组织结构不合理,货币化程度不高,金融资产构成畸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