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秩序观是一国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念指引,反映了一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立场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和愿景。作为权力、制度和观念因素共同作用的起点,国家身份认知对本国的国际秩序观塑造有内在建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强调自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大国”的内生身份认知,还在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中确立了“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式改革者”的社会身份认知。这两类身份认知通过国内和国际层次影响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主观认知和界定,进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立场以及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理想国际秩序主张与愿景。  相似文献   

2.
法对于人类理性的规范和调整功能表明,法治秩序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成熟的标志。法的精神是法作为一个整体透析出的理念,是人类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从直观到理性的飞跃。它表现了一定地域、一定阶层群体的综合素质。立法者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以及立法技术等无不影响着法的精神内蕴与表达。在我国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上,法总是被仅仅理解为一种阶级统治(也说管理)的“武器”和“工具”,这种认识至今还使一些立法者常常陷入统治者的优越感中不能自拔,以“实用”、“通俗”和“对政府部门的支持”等理由掩饰自己。而由法条所组成的法…  相似文献   

3.
治安秩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关于治安秩序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治安秩序的内涵揭示不足和没有科学揭示治安秩序的微观构成要素,因而没有真正把治安秩序与别的社会秩序区别开来。治安秩序是治安的子概念,属于社会秩序的一种,是指基于人类活动而发生的,主要由法律规则所规定和调整的,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内容的社会秩序。治安秩序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和时空要素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道德理性、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性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指向的是善,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道德敏感和道德宽容是道德理性的重要表现。在道德敏感和道德宽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使之适度,切忌走向偏执,这是道德理性健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周斌 《今日广西》2008,(12):60-62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极为常见的活动,属于人类生活的基本范畴。什么是体育人文?依笔者孔见,体育人文即是体育人的文化,是指体育人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竞技运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沉淀和所表现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升华、个性张扬和对生命的感悟等。本文试就体育人文重点是竞技体育人文谈点粗浅的见解,与诸君商榷。  相似文献   

7.
周小毛 《求索》2015,(2):4-8
妥协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性行为,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充分肯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广为运用,演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性精神。社会稳定是人类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表现为政权、制度和秩序的连续性。社会稳定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这种社会能不能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秩序,能不能通过内部的调节适应外界的变化,使社会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不断地吸纳外界的能量,释放内部的压力,力求社会运行处在良性状态,而妥协在化解矛盾、增强共识,促进有序参与、避免参与过度以及实现双赢、避免无谓牺牲等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价值,因此,妥协对社会稳定质量的提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妥协成为提升社会稳定质量的有效机制,应该予以肯定和弘扬,更需要提倡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自由、秩序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和秩序都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对自由和秩序的追求源于人类的本性,人的个体性表现为对自由的向往,人的社会性则通过秩序予以表达。由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价值需求、价值期望的多层次性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的冲突频繁。于是,积极、适时地化解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之间的冲突,协调冲突各方的利益,是建设法治国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骆徽  刘雪飞 《理论月刊》2012,(6):135-138,155
秩序与正义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内在要求,它们既是人们的一种理想预期,又是一种客观存在。二者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范畴。本文通过对秩序与正义的界定,探讨秩序与正义的关系,力图寻求秩序与正义关系的最佳契合点,使秩序与正义实现双赢。笔者认为,追求正义应当以个人正义中的良心、社会正义中的平等和国际正义中的善的力量,分别作用于个人、社会和国家,调节人类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和谐的秩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艺术的人类学根据,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精神与人类时代精神的共同的基点之上,这已为20世纪人类艺术的普遍趋势和文化走向所确证。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及其时代精神的产物,也是该民族文化精神不断培育和铸造的结果。所以说,在现代艺术的本体构架中,决定艺术魅力及其生命质量的关键要素,并不在于艺术作品对其表层结构和外在生活形态的描摹与表现,而在于作品本身所承载、所揭示的意义层次与意义深度。从20世纪人类艺术的发展规律看,正是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沟通、融合,才衍生了现代艺术的主导文化精神,勾勒出一条现代艺术与人类精神进化同潮共涌的发展轨迹。现代艺术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指不同民族特定的生存理想、生存境界、人格型态及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趋向在艺术文化领域中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的和平文化可以界定为东方和平主义。在对和平的追求中,东方和平主义蕴含着四种精神:世界主义精神,以神圣秩序为基础的调和主义精神,以"慎独"追求"至诚"的精神和人类"大同"的乌托邦精神。长城作为东方和平主义的历史纪念碑,表达了中国人的世界理想和秩序理念,凝聚了中国和平文化的历史意识和永恒价值。东方和平主义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历史与文化思考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自由与秩序的理论源远流长,两种理论自产生时起,相互之间即充满张力。人的自然本性与非理性特征倾向自由,而人的社会本性及理性特质则偏好秩序。但自由和秩序并不是超越历史的概念,自由存在于法律秩序之中,法律秩序的目的在于保障自由,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是自由与秩序的合谐和统一。在现代法律的价值体系中,自由是目标性价值,秩序是基础性价值,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化自觉就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旨趣的人类文化自我意识,是对人类文化普遍本质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意识.它不仅为构建和谐世界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理想,而且提出了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实践程序,强调人类只有通过跨丈化对话、全球合作和全球制度实现当代世界秩序的和平变革,才能打破"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公正合理、充满活力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4.
犯罪加剧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上海大学教授沈关宝有史以来,人类就从两个侧面促成社会的整合与进步。一方面是积极地藉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去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另一方面则消极地以正义意识和法律规范去维护群体秩序,以保障社会安定。犯罪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病态,是...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话语与“软环境”建设杨锃近来,营造健康的社会话语环境,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考察社会话语环境,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个语言运用问题。语言,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人类史领域里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第二类文化中的规范文化,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样式...  相似文献   

16.
斯琴格日乐 《前沿》2009,(2):128-130
价值观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世代绵延相续的一个基本途径,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历史进程及社会理想所制约的个性差异.也有某些凝集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性特征。笔者试图通过对美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考察,分析美国自由主义价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而探讨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化路径以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公平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社会理想。作为未来理想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所探讨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的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依据。它为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它们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宋琼英 《求索》2008,(12):185-187
柔石从一名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的作家转变为左翼革命作家,有着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原由,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一代青年作家的思想转向,不仅与社会政治秩序的危机联系在一起,更与他们的生存情境及心灵秩序的危机密切相关,而最能代表他们深层心理的理应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因为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出显在的思想情感,还潜藏着隐秘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生 《思想战线》2002,28(4):106-109
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结构体 ,在这个结构体中 ,市民社会是基础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世界 ,因此 ,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 ,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观念世界。市民社会的文化既不同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统一性 ,也不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所欲求的思想一致性 ,而是试图在多元价值目标并存的前提条件下 ,达致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个人生活的伦理意义和不同社会主体共同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之一。在不同历史阶段,治理的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在传统社会主要表现为秩序至上且偏爱权力的统治型模式,社会管理依附于统治者的权力而存在,被统治者的利益保障付之阙如。在近代工业社会表现为追求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