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 (局 ): 为加强对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我局制定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林业局 二 00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附件: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管理办法 (试行 )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监测内容第 一 条 为 加 强 和 规 范 荒 漠 化和 沙 化监 测 工 第六条 依据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不同目的作,保证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已成全球共识,中国是亚洲荒漠化的典型性代表,在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后真正进行荒漠化防治的十年,中国的治理经验已为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所肯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零退化,本文就公约在国内法的适用情况和我国防治荒漠化法律体系的走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承包关系,如承包农田、果园、茶园、鱼塘、牧场,以及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草原养护、土地沙化防治、滩涂养殖和小型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思想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是城乡两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直接结果.由于农民政治权力弱小又缺乏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以任何借口阻挠农地产权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维护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目前,除了政府不肯轻易放弃廉价占用农民土地的经济利益之外,这一制度安排还得到了理论界一些权威人士的舆论支持.这些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应消灭一切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兼并将导致农民两极分化、不利于兼顾土地的公平与效率、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国家粮食安全,农地私有化将提高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等.因此,澄清理论界对于下一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局): 为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科学管理,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全面监测工程效果,我局制定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工程区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惊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国家林业局公报2002·2部门文件业部分)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试行)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工程区沙化土地监测工作方案》(详见附件1、2、3),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务必成立由主管厅(局)领导任组长,有关处室和勘测设计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领导本地的监测工作。 二、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制定监测技术规程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王宇 《行政与法》2014,(7):38-40
本文以吉林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视角,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改革的核心、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促进吉林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新疆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蔓延 新疆是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全区87个县市中,有80个县市和90多个农垦团场分布有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9.59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49.71%,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30.35%。目前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形势十分严峻。作为生命之本的农田也在劫难逃,每年约有1000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而盐碱化土地已占耕地面积的44.4%。这些环境问题都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又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科学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自身的不足性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必须对农村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产权制度是现代经济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完善的产权制度.与西方国家一样,我国在土地领域也有产权萌芽,本文重点探索清代中期我国借贷活动中抵押土地产权的行为和方式,并与西方国家发展产权制度的成功经验对比,说明我国产权运用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不强人所难"是期待可能性最通俗的表述,其理论的出发点便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限制司法权的适用。期待可能性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当行为人的意志自由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时,如何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本文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认定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对行为人"不得已"的行为,基于对"脆弱人性"的关怀,应当以无期待可能性为由减免刑事责任,同时作为超法规的责任减免事由,适用期待可能性时应持慎重态度,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要求控方承担证明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除非被告人提出积极的辩护主张;而证明责任倒置则是根据刑事政策或客观需要,将本应由控方承担的证明责任转嫁于被告人承担,如果被告人不能履行则承担败诉后果;很多学者将证明责任倒置误认为是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中的证明责任移转,进而错误地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系证明责任倒置的典型;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理论根基是有罪推定,在现代法治环境下也有存在的价值,但必须对其适用进行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3.
实行行为在理论中的重大实用价值无疑给实行行为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在相应的刑法理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原有实行行为概念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实行行为与我国的犯罪构成并不协调。危害行为的概念能够解决因果关系起因限定问题,因此,构建实行行为在我国因果关系中的言说语境似无必要。在我国的客观要件当中,没有评价实行行为的必要和可能,而只需要对危害行为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骗取信用证行为的认定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骗取信用证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不仅涉及到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犯罪的界限,而且涉及到信用证诈骗罪与骗取金融票证罪的界限。对于以往实践中,直接由骗取信用证的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进而认定行为人构成信用证诈骗罪的做法,应当进行深刻反思与检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的骗取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行为应认定为信用证诈骗罪,滥用目的支配下实施的骗取信用证行为,造成金融机构严重损失的,成立骗取金融票证罪,即应当根据骗取信用证过程中有无真实的基础交易、被骗资金的实际用途、走向等客观方面的情况,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正确认定骗取信用证行为,建立起民刑责任衔接、重罪轻罪完善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
建设法治政府的模式与政府法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模式是以行政为主导的,这已成为法治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根源,而议会主导型模式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法治政府论对于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治理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平权型政府五种价值的阐述直接证成了选择议会主导型模式的理性要素。以政府法治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知,扭转立法不作为、缓解司法不独立和改善民主监督不充分将成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最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参与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限制豁免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习惯。如何认定国家行为,是限制豁免理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家行为是由合格的主体代表国家所从事的行为,判断国家行为的标准有"目的标准"和"性质标准"。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性质标准更具有合理性。我国已经从绝对豁免的立场向限制豁免的立场转变,但根据什么标准来认定国家行为,国内尚存在立法空白,因此,应尽快制定《外国主权豁免法》,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太宁 《行政与法》2008,2(4):117-120
犯罪构成模式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犯罪构成具有前提性意义。评价标准的确立取决于对犯罪构成的属性、犯罪构成的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三个基本前提的认识。犯罪构成不是法律,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理论。犯罪构成的机能包括工具机能和理论机能。前者又分为解释机能,联系机能,评价机能,指导机能,后者又分为整合机能,体系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包括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犯罪构成模式的评价标准是:是否适当解释,是否支持评价,是否和谐,是否经济。而且,这四个方面之间存在主次顺序,不可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维护可得利益赔偿的公平性,各国法律都从不同角度限制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其限制方法无非是过错、因果关系、损害的确定性等既有规则。就总体来看,过错已经不再是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主要因素,合理预见规则成为主要限制方法,另外原告必须合理确定地证明可得利益。  相似文献   

20.
行政主体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形式上借用了法、日概念的外壳,实质上却有将民事主体理论、法人学说迁入行政法的痕迹。当前行政主体理论遇到的问题,是与法人制度渐行渐远的结果。通过彻底摹写法人,就能够让行政主体理论继续运转下去。而目前处于上风的、仿效德、法分权主体模式之建议,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必须做有条件的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