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改善为目的的城镇化,保护农民利益,解决三农问题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但过往实践显示,在城镇化推动非农化的进程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利益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其是否愿意进城、想进哪类城市、为什么要进城、影响进城的主要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应在尊重农民进城意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如转变城镇化思路、分类制定城镇化政策、全面放开城镇户籍准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城镇住房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等,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12)
综观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发展。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正在或将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须寻找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农民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此,县域农村一方面要注重中心镇建设,另一方面城市要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而中心镇应建成"四化"协调发展、注重社会效益、引领现代农业和培育职业农民的小城镇。唯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有可能成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就业权的实现密切相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融入关系到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就业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农民就业权的实现是面向国家保障义务的。目前农民就业权的保障面临法律困境,应完善法律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农民就业权的实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对于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结合我国农村的发展实际,努力探索适应城镇化要求的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途径,为“新农民”进入城市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对农民增收问题极为重视,并重点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论述。他认为,促进农民增收应该"加减并用",其基本路径是:以"六靠"促进农业发展;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7.
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实现城镇化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沿滩区新城管委会和温江区涌泉街道在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找准了农民市民化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一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深刻影响了农民的权利构成、实现方式,尤其是促进农民分化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工、职业农民和农村依附人口四种群体。"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分化后不同的农民群体类型的权利体系应有着不同的保护重点。只有有针对性的到位的权利保护,才能确保四化同步发展,才能确保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当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位阶偏低、土地流转中农民所获收益偏低、土地物权尚不够明晰等问题,导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难以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必须着力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农地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规范政府的政策行为、提高农民的维权素养和监督意识,防止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遭受损害,这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和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贤  陈峰 《学习论坛》2010,26(9):68-7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引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相关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执法部门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农民合法的利益诉求、权利救济受阻,信息不公开、沟通渠道不畅,广大农民法治意识相对淡薄等。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应采用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整改三个步骤调控和应对。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3,(3):1-1
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是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从根本上讲,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蕴含着深刻的利益结构调整。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出发,当前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消除一切针对进城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让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权利参与并分享城镇化的利益;大幅提高进城农民  相似文献   

12.
陈柯霖 《湘潮》2013,(8):56-59
土地征收制度是国家强制性收购民事主体的财产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因我国不存在私人所有的土地,所以土地征收在我国仅仅是指国家对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征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钱袋子"、"命根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收,由于在制度上和实践中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农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了损害。本文将在对农民利益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农民利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城镇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具有政治性。农民进城有选择"城镇收入+土地保障"的新型城市生活模式的倾向,形成"城镇赚钱,乡村消费"的空间策略,造成城镇化进程中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的分离。农民的这种空间策略与国家干预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图有契合之处,也存在明显背离,表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国家权力的空间等级化也会制约城镇协调一体化发展。促进城镇体系结构优化要从优化国家治理结构着手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围绕我国城镇化路径存在激进和保守之争。要理解农民城镇化的真实逻辑,必须要从农民主位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民进城买房现象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民具有强烈的城镇化动力,其动力机制是经济发展、家庭代际关系、社会竞争及公共政策等方面综合作用形成。然而农民在进城的同时保持了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他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持了与农村和土地的联系。这种城市与乡村的互补关系构成了农民城镇化的限度。半工半耕式的城镇化道路是当前农民的最优选择,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霞  杜彬 《学习月刊》2011,(10):40-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国家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开始迅猛增加。但在征地过程中诸如:圈地运动、强征滥用、征而不用等损害农民权益,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保护耕地的红线和农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强化农民生态意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滞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边缘化,使得农民生态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提升城镇化进程农民的生态意识,应该加强农民生态意识教育,注重农民生态道德实践和增强农民环保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7.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打破二元结构体制对农民的束缚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让大量农民从土地、从农村走出来 ,切实减少农民人数  相似文献   

18.
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南宁、厦门以及我省贵阳市白云区对被征地农民社保体系建设的有关探索,是开展此项工作可拷贝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19.
积极疏通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生在农村的矛盾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告诉我们,畅通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把他们的声音及时反映到党委政府,使问题得以及时控制并妥善解决,是事关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作者在河北省进行了调查。一、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正常、合法的诉求方式仍是表达的主渠道,但非理性、非法的表达方式开始增多。在现阶段,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绝大多数是通过信访、运用法律等正常渠道。据对500名农民的调查,在反映涉及自身利益等问题时,98%的农民首先选择“依法信访”、“找政府”或“上…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合作化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理想之一。但党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衷与农民对合作化的认识和态度之间,既有契合,也有张力。党通过舆论引导与思想教育、典型示范与骨干培训、行政命令与利益引导等方式,进行了广泛动员。对此,广大农民也给予响应,或积极参与合作化,或变相进行抵制。由于党获得了多数农民的高度认同,并努力维护农民的利益,党与农民之间的这种动员与响应的互动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进程。但是,党与农民关系的这种互动结构并不对称,导致合作化运动出现偏差和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