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群体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蕾 《求实》2007,(10):64-67
弱势群体是基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就业权是弱势群体作为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人权。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到其就业权的实现,甚至危及这些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权的实现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是本次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对于进一步保障农民权利、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由此也会生发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效应。把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保障落到实处,重在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律,尽量发挥或放大其正效应,消除或减弱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实现城镇化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沿滩区新城管委会和温江区涌泉街道在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找准了农民市民化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一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看,城镇化不仅是土地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征地必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基本需要。征地补偿私土地私有化都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所以,征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明确政府社会保障责任,调整征地补偿结构;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才能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5.
何峻 《唯实》2005,(4):55-57
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其根源在于行政征用权的滥用,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缺少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必须用法律规范行政征用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建立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永志  甘玲 《实事求是》2006,192(5):28-30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调整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农民阶层分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农民阶层分化对我国法律运行的影响,进而就如何促进农民阶层结构的合理分化,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若于设想:(一)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二)完善税制,调高保低,给低收入阶层农民以法律救济;(三)构建新的《户籍管理法》,给进城农民以自由迁徙权,实现农民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当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位阶偏低、土地流转中农民所获收益偏低、土地物权尚不够明晰等问题,导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难以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必须着力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农地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规范政府的政策行为、提高农民的维权素养和监督意识,防止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遭受损害,这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和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相关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若干路径。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与农村就业有效的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女性就业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必须依靠组织得以实现,但具体的组织有自身的成本约束,因此会妨碍女性平等的就业权。基于女性就业权的经济分析是对女性就业权的制度和文化分析的突破,以微观组织为基础,构造两种基本的成本约束模型,认为对价补偿组织和延长组织生命可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以农民和土地这两种资源的流通满足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双重需求,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因为其不完善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完善土地权利退出机制应该以保护农民利益、提供农民保障为宗旨,保证农民在让渡出土地权利之后,能够顺利融入城镇化进程,获取非农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和后代的顺利转业。  相似文献   

12.
孟根 《理论研究》2006,(4):44-46
要加快发展城镇化,需要树立综合发展思想,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实现业兴城富;在具体运作方式上,要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在发展的突破口上,要着力排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金融制度和乡镇行政管理制度,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改善为目的的城镇化,保护农民利益,解决三农问题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但过往实践显示,在城镇化推动非农化的进程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利益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5,(12)
目前,我国女性职场就业遭遇性别障碍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形式多样,原因复杂,消除女性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现有的法律制度存在明显不足。有必要对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多方面制度加以完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和健全相关司法制度和救济途径,以消除女性职场就业的性别障碍,保护女性就业者平等就业,完善我国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现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3,(12)
综观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发展。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正在或将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须寻找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农民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此,县域农村一方面要注重中心镇建设,另一方面城市要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而中心镇应建成"四化"协调发展、注重社会效益、引领现代农业和培育职业农民的小城镇。唯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有可能成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崔传义撰文指出,现实情况表明,在多元城镇化中,小城镇对农民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已经和正在作出突出的贡献,但围绕小城镇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结合国情,把小城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联系起来,充分估计它在农民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上的作用。2.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在产业、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0,(3)
正法律法规对农牧民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完善农牧民就业的法律保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加快确权登记,规范土地流转,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深化制度建设,加强农牧民社会保障的立法完善。农牧民就业的法律保障既是对实现农牧民劳动权的保障,又是对农牧民从事具体劳动活动的保障。一方  相似文献   

18.
常艳  周明海 《唯实》2009,(8):94-98
以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来分析中国的“三农”问题,可将其根源归结为农民权利的贫困。为此,要推行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建立农民权利反哺的长效机制;改革和逐步废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完善土地资源流转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权利以强有力的宪法保障;建立健全农民法定的权利组织,真正实现农民权利反哺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9.
尊重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法治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应完善有关法律体系,确保司法公正,以法律约束公共权力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民司法援助制度,培育农民维权组织。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长期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不断脱离土地,转移到城镇。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是农民财富的重要来源,是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民的生存方式。但在城镇化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人口向城市地带的集中,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