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获取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从而在双方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由于事实劳动关系的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一般都不存在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书面约定。在一方提出或者双方协商同意结束这种劳动合作关系时,一旦发生纠纷.法院对此应当如何认定,是劳动关系的解除,还是终止?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呢?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各自权利的法律依据。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逃避义务。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办理终止或续签手续.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3月21日,作为我国繁重 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种意见已达十几万份,有农民工在写给全国人大党委会的信件中说:“听说要制定劳动合同法,作为一个农民工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能给广大劳动者带来福音,成为劳动者的天使和保护伞”.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这部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不仅会为亿万劳动者提供维权“利剑”,同时也将对企业用人产生深远影响,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从理论上讲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本法,它的立法宗旨就是向劳动倾斜,劳动合同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宗旨,它依然需要向劳动者倾斜,在当前资强劳弱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法律保障平等自愿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或许会改变劳动关系实际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关系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审视劳动合同签订的现状,聚焦最第三的欠薪扣薪问题,其实质还是关注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王希 《前沿》2011,(10)
体面劳动的内涵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是对劳动质与量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以法律制度来保障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条件。我国已初步形成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但与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还有差距。我国应从多方面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建立起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2,(11):15-15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素质。一是要继续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律,使全社会特别是劳动关系双方掌握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自身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在日常窗口接待及执法工作中做好法律宣传工作。针对企业遇到的常见问题集中答疑和讲解,将为企业提供法律宣传服务形成制度,定期开展。三是要健全法律下基层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劳动法律制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简单地说,劳动法律制度是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劳动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制度调整的核心内容。所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其基本内容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使用该劳动并支付工资。从该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合同关系,具有合同之债的财产要素。此外,劳动法律制度也调整一些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是附随于劳动关系发生的。例如,劳动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在…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由劳动者提供职业性劳动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一旦欠缺书面劳动合同的明确,与民法中的承揽、承包、代理等关系,有时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区分清楚。由于劳动法对劳动者实行特别保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的责任要高于一般的民事关系.所以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双方之间是承揽、承包、代理关系来推托劳动法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劳动法律制度存在适用范围偏窄、劳动权益保护之规定过于简单、用人单位法律责任不明确等缺陷,致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为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就必须扩大劳动法主体,将事实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范畴;明确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各项规定;明确用人主体法律责任,特别加大劳动权益的刑法保护力度;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建立专业化劳动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自1995年颁布实施以来,这部法律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11月8日至14日,以何鲁丽副委员长为组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组对我省贯彻实施劳动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是新中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这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了执法检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继1996年后第二次组织劳动法执法检查。此次执法检查将重点放在了督促解决劳动法实施过程中带有普遍性、制度性、机制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正司法,使劳动法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检查组选取了熏点地区、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通过检查。促进劳动法的实施。研究修改和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使之成为广大劳动者的“保护神”.成为维护新形势下劳动秩序和劳动关系的“安全阀”。  相似文献   

11.
政策法规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它以国家意志把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既是劳动者在劳动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又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包括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公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主体。因此,《劳动法》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劳动领域保护劳动者的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作为普通劳动者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一一细读掌握,下面,把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最新、最实用的法律、法规综合予以解读,以求对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虽然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有数月,但由于该法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紧密,与其出了问题找法律,不如提早了解,看看如何更好的运用这部新出台的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对推行劳动合同制与职工主人翁地位关系问题的探析冠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一部为亿万劳动者所关注,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为主旨的重要法律。《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  相似文献   

15.
劳动者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在劳动者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犯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劳动纠纷发生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不完善之处 ,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应在立法上予以补救。  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依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设立和运作的。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也称“劳动纠纷”、“劳资纠纷”。也就是说劳动争议产生于社会劳动关系形成之后,发生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之一。劳动争议的主体是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具有经营权的用人单位,即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劳动争议的客体是劳动争议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我国劳动争议的客体,具体包括行为、物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等,例…  相似文献   

17.
劳动创造世界。不劳动者不得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不劳动者。因此,可以这样说,劳动与每一个人相关,劳动法律也与人人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陈爽 《长白学刊》2010,(6):73-77
我国《劳动合同法》倾向性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框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体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业已确定的人力资源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在更加严格的劳动法律环境下,企业应当调整其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实施更加灵活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詹华 《人民政坛》2008,(7):30-31
劳务派遣,在我国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作为派遣机构的劳务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而后劳务公司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劳动者在实际用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下工作的一种灵活用工形式。同国外相比较。目前我国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制度尚不成熟和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似文献   

20.
海波 《人民政坛》2008,(2):37-37
新《劳动合同法》已实施。由于对新法的不理解和误读,有一些地方企业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作出一些企图规避新法的举动。那么,对于新《劳动合同法》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贯彻呢?首先,新《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劳动关系与订立劳动合同的关系进一步予以明确。这部法律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型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权益都需要保护。正如“保护私人财产”写入《宪法》有利于财富的充分涌流,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宪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