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昆剧作为古老的剧种,在文学、音乐、表演上都具有集成的态势,这也是昆剧能称霸明清剧坛两百多年,南北方唱曲都蔚然成风的原因。然而,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给各方面都造成了影响,艺术,特别是戏曲,也不例外。六百年后的今天,昆曲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尴尬的:政府大力提倡,一方面是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在肩,另一方面未尝没有政绩考核的压力;社会文化多元而活跃,传统文化处于现代文化的包围之中;艺术形式多样,传统戏曲在艺术形式、整体韵律节奏、内容上与当代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天津政协公报》2013,(9):42-43
<正>近代的天津,戏曲舞台繁花似锦。其中京剧的形成,就与天津有重要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京剧是徽调、汉剧进入北京后,互相影响,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某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特别是吸收了天津调,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有人说:"徽音与天津调的混合,遂为京剧"。天津是北京的近邻,为京剧的表演提供了舞台,南北各派演员纷纷来天津登台演出;天津是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处"的人口构成,较少保守思想和传统偏见,能够兼容并蓄各派  相似文献   

3.
对梁红玉戏曲本事的改编,经历了从民间趣味与文人情怀创作、从娱乐教化到政治宣传近代转变、从近代政治思想改造到现代问题探索等三个阶段。而在现代剧场里,梁红玉本事创作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梁红玉这个媒介而非其戏曲本事来实践自己的纯粹戏剧理论,即以梁红玉为纽带,在舞台上设置多重戏剧元素,让观众自行判断、组合与理解,其重点不在讲述故事,而是为舞台上纯粹的艺术表演提供演出脉络,让艺术以艺术自身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这既是戏曲本事的舞台生命现象,也是戏曲自身多样性生态发展的生命体征,发掘和继承这些生命体征,将有利于保护戏曲生长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促进其持续性生态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傣剧是德宏傣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形成于19世纪的盈江干崖,后广泛流传于德宏、临沧、保山及缅甸掸邦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傣剧说傣话、唱傣歌、反映傣族生活,表达傣族人民的情感和理想,是一个用本民族语言、音乐演绎故事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傣剧以深厚的傣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丰富多彩的南亚、东南亚文化为依托,借鉴吸收中国京、滇戏曲表演的形式,融入本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戏剧形态中,使傣剧得到"东南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3,(7):45-46
<正>发达的现代化舞台,使戏剧活动达到了天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我国古时候,有"百戏会演"之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可以说是"百台竞演"。各种表演门类在艺术上的碰撞,导致了不同艺术的相互吸收、渗透、融合,从而不仅丰富了各自的表演手段和技术,而且也孕育了新的艺术门类的胚胎。评剧就是一个新的艺术胚胎,它是从天津的戏剧舞台脱胎出来的。评  相似文献   

6.
赵狄娜 《小康》2023,(19):72-74
<正>想要让皮影这项民间传统艺术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继承好传统。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也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有戏否?众说纷纪。布依戏怎样形成、源于何地?见解各异。 在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如何认定一个民族的戏剧文化,我自感孤陋,不敢妄言。本文仅就布依戏源流及形成因素,谈一孔拙见,以求匡正。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争议,首先在于对什么是戏曲,怎样界定戏曲的形成,在概念上、认识上存在着异议。 何谓戏曲?前人云:“‘戏’者,以虚中生戈;‘曲’者,音乐也”。王国维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些定义,包容了戏曲的基本特征;以演员为中心,广泛地调动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各项艺术和技艺的表现力,成为众体兼备的综合性艺术。 确定了戏曲定义之后,又怎样来界定戏曲的形成呢?我认为:凡最早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剧种,就标志着戏曲的形成。反之,只含有某种戏剧因素,某种戏剧动作,只能视为戏曲的孕育或刍形;凡最能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或艺术表现上高度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戏剧大省,有戏曲摇篮的美称。自地方戏曲产生以来,相继有53个剧种活跃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上,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这些剧种也经历了自己的生与死、荣与衰的艰难历程。现在山西虽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剧种,其实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种而流行于现代戏曲舞台上的不过仅有二十几个了。一个剧种诞生后,它总是要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剧种的生存环境应包括地球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时代环境。适应者,便可生存、繁衍下去;不适应者,可能…  相似文献   

9.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的概念川剧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戏曲创作样式,其旨在探索川剧或者传统戏曲另一种表达的可能,寻求可以跟现代人有共鸣的一条路。概念川剧更为重视精神与灵魂的表现。概念川剧的舞台表达呈现出以下艺术特征:对川剧经典的“跨界、混搭”;川剧舞台表演语汇的“互动、拼贴”;川剧舞台呈现的“互动环境”表达;川剧创作理念的“装置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曲基于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逐渐发展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特定戏曲审美趣味。优化戏曲发展生态,传承戏曲文化,要遵守戏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在坚持艺术本真的前提下,不断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以资金支持优秀剧本的创作和表演,以政策扶持戏曲文化事业,以制度培养青少年演员和观众,树立文化自信,最终做到"还戏于民"。  相似文献   

11.
媒介地理学观照下的中国戏曲地理景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技法、优美的唱腔舞姿,博大精深,色彩斑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衍出众多品种,称为戏曲剧种。目前尚有据可考的有275种戏曲剧种,有京剧、昆曲、粤剧、川剧、黄梅戏、豫剧、河北梆子和越剧八大剧种,也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的脸谱,从表面上看,只是些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不过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但是,睑谱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现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往往都采用这种夸张的化妆手段突出地表现出来.脸谱源于宋代(九六○——一二七九年)歌舞中的画面,经过戏曲演员的长期实践,逐步把各种人物画脸的图案加以归纳分类订成谱式,形成了脸谱.京剧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京剧的形成,原是综合融化了各种地方戏.京剧演员的分工现在概括为生、旦、净、丑,而由脸谱有效地表现出来.为什么中国的戏曲人物,有的必须勾画脸谱?脸谱的化妆手段究竟有什么艺术价值?脸谱艺术怎样表现它的艺术性能?根据我六十多年的探讨和研究,认为脸谱艺术具有五种性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山西省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就出剧特现了乐师及唱班、杂耍。汉代百戏流行,到了汉代中期,百戏活动在我省晋南更是风靡一时,虽说当时的百戏还算不上戏曲,但它已经形成、孕育出戏曲艺术的胚胎。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孕育和演变,戏曲日趋成形。到北宋年间,在我省晋南、晋东南的一些乡村已出现了专供演员演戏的大戏台。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晋南、晋东南的戏曲艺术已达到一定规模。我省戏曲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剧种繁多。除京剧、豫…  相似文献   

14.
陈志勇 《长白学刊》2006,(2):102-106
丑角是喜剧的主角。中国古代戏曲丑角的舞台表演,是节日聚戏狂欢的延续。它暗合了国人狂欢的理想,但又仅仅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静态狂欢。戏曲丑角的舞台表演,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深根植于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一种独特的戏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二人转     
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艺术文化形态,二人转是指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横跨曲艺和戏曲两个艺门类、由一个人进入角色演的"单出头"、两个表演的"二人转"和三个或更多人物装扮方式进行表演的"拉场戏",共三种演出形式组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福雅 《求索》2013,(4):147-149
古代戏曲优伶出于生存需必须游艺,"游艺"对他们来说并非优游的生活方式,常常只是一种被动选择。在戏曲优伶的"游艺"历程中,中国古典戏曲的虚拟化、程式化特征以及剧种的多样性特点渐次形成。同时,正是由于生存竞争的需,戏曲优伶又往往能够"游于艺"。"游于艺"是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和自由运用,是符合表演程式又能游刃有余、呈现程式之美的精湛演出。戏曲优伶"游艺"与"游于艺"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庄子所谓技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日前,台湾的国光剧院在台北“新舞台”剧场上演由京剧、歌仔戏、豫剧和布袋戏4种不同传统戏曲同台汇演的《再生缘》。各剧种在6个段落中各占一折,序幕“平寇”浩大的征战场面,让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著名剧种——京戏,以及许许多多的其它地方剧种;但提起关索戏,恐怕连国内都很少有人知道。关索戏流布的地区实在太小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只记载:“关索戏:形成时期待考。形成地点:云南澄江县阳宗乡。流布地区:云南澄江县阳宗乡。”然而这个小剧种,却以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演出内容,在这个西南边远小乡村中长演不衰。关索戏的发源地阳宗乡小屯村,在云南省会昆明东南百里之处。村前是沃土平川,不远处的阳宗海四季碧波荡漾;村后五虎山,上有关索岭,是昔日通往滇南的要隘,其名称与关索戏  相似文献   

19.
蒋中崎 《今日浙江》2004,(15):44-45
素称“文化之邦”的浙江,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浙江不仅是中国美术、书法大省,更是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南宋时,中国完整的戏剧形式———戏文在温州诞生。元代,杭州又是北杂剧创作演出的中心之一。而到明代,颇有影响的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余姚腔,又相继同源出自浙江。到了清代,浙江戏曲舞台又盛演“高、昆、乱、徽”诸腔,形成了婺剧、绍剧、瓯剧等浙江主要多声腔地方剧种。自清末民初始,浙江的民间曲艺又与说唱滩簧结合,逐渐形成了富有浙江地域特色的越剧、甬剧、姚剧、湖剧、睦剧、杭剧等地方剧种,且尤以越剧的…  相似文献   

20.
戏曲艺术的虚拟动作,在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虚拟手法的广泛使用,使得戏曲舞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演出风貌,它的作用已经超出这种手法本身,实际上是为戏曲艺术开辟了一条表现生活的独特途径——以虚拟手法创造的舞台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