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成为广大网民发布信息、交流观点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网络论坛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认清网络论坛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努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否认可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直接关乎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从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背景、社会实践原则及实践策略方面,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及自身社会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成长引人注目。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将直接影响到公民整体素质。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坚持并善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当前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正以网络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成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在网络文化语境中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不但可以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方式,实现网络文化研究的文化属性转向,还可以实现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发展态势。最终达到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协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正在重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处关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脱域”特质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造网络信息思想“陷阱”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雕琢“文化景观”恶意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出多重态势:在战略部署上,以资本霸权为主导推行“和平演变”“网络自由”和“文化白蚁”战略,进行全局性入侵和战略性渗透;在渗透内容上,以话语强权为利器实施妖魔化编排;在渗透形式上,以技术优势为支撑进行隐形宣传;在渗透对象选择上,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通过培植意见领袖与豢养普通群众进行多元化围猎。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的不同方式和多重态势,我们应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方面探求反渗透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心理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前沿》2012,(13):4-7
在我国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关注社会心理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发生了复杂变化,当前社会心理总体上呈现二元性、多样化的特征。这样的社会心理状态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制约阻扰的方面。针对我国社会心理的实际,我国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心理的普遍要求,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改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叙述方式。同时要应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基础,营造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西方流行文化不仅只是普通的大众文化,也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对中国大学生有着惊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多维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尤其值得警惕。相比传统意识形态形式,西方流行文化具有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生态,它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主动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要批判看待西方流行文化,探索流行文化语境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出个体性、实时性、开放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所形成的网络多元文化使人们日常的互联网生活在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价值扭曲、情感缺乏和信息污染的危害,进而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较大影响。随着国家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重视,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成为时下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助于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就要积极探索新网络舆论观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应当积极地把网络舆论资源引入课堂,以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思想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担当起在网络舆论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网络意识形态包罗万象、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和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由于受网络传播的负面特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青少年认知特点等影响,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出现了极大分化。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说、海德的平衡理论,为青少年的态度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缩小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的距离、积极参加活动、团体规范制约、加强思想宣传,都是实现青少年态度转变的有效措施。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加强主阵地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创新网络施教方式方法,是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人们对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可、内化乃至尊崇、欣赏的心理倾向,最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  相似文献   

1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在于整合社会观念、化解社会冲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围堵和市场逐利逻辑的驱动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风险源于日常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冲动、网络信息覆盖的操纵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问题、中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等多重因素的纵横交错。理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批判性重构网络信息和网络流行语、关注并积极回应中国议题、坚持与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人类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各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日益凸显。而自媒体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在话语权上的平等,由此改变了意识形态认同的格局。可以说,自媒体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造了条件,但也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研究在自媒体环境中如何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家悦 《前沿》2012,(14):29-31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包容性和普适性,连续性和创造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党的合法性基础。现在我们党逐步由以往"政党的强势主张"乃至"意识形态化的规定"的方式,过渡到现在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的文化价值规定方式。这一规定方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根本方向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生存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巨大空间场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积极引导网民对主导意识形态由点击认知转为点赞认同,有效实现主导意识形态向主流意识形态转变。这一进程拓展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空间、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维、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主导意识形态的点赞是网民自觉认同感的心理定位、理论科学化的真理定位、道德制高点的伦理定位、最大公约数的法理定位、开放包容度的情理定位、思维批判性的学理定位与实践公信力的常理定位,需要政党上网、理论上线、数据上手、媒体上阵、宣传上档与法律上场的综合支撑。  相似文献   

17.
肖红 《长江论坛》2016,(1):20-23
网络媒体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媒体传播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应基于需求满足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开辟主流意识传播新途径,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制,建立民间舆论引导机制,强化网络传播监管力度,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8.
包毅 《淮海论坛》2013,(2):4-5,12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统治阶级通过非暴力的形式构建出一套话语系统和价值体系,使被统治阶级自觉信仰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征是生成的基础是社会认同,作用的方式是说服吸引,存在的状态是权威服从,外在的表现是道德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更好的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20.
张丽  何玉杰 《人民论坛》2014,(1):183-185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