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他写诗,关怀诗,关注我国现代诗歌。他虽然没有系统严谨的新旧诗论,但从他的书信言谈中,表明了他对新旧诗和新诗形式的基本看法。本文试就80年来中国现代诗歌实际,谈谈毛泽东新旧诗观及新诗形式论产生的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价值。一、“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爱旧诗写旧体或爱新诗写新体,这是欣赏者创作者的个人情趣,别人无可非议。毛泽东从小饱受中国诗词歌赋熏陶,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并以旧体创作了许多意境宏美、意蕴丰厚的佳作。就其欣赏情趣和创作习惯而言,他偏爱旧诗,…  相似文献   

2.
厉莉心声 “是否愿意捐献,是我5年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既然已经成为志愿者,我就不能反悔。”“这件事情不需要考虑。两年前,我无法眼看着一个陌生人死去;两年后,我怎么能对熟悉的妹妹见死不救?”“入只有为别人做点事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能把这些感悟带到工作中,让自己多做点实在事。”  相似文献   

3.
蔡爱国 《前沿》2009,(4):172-175
网络诗歌的写作在近年来确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当前的网络中的诗歌并没有因为网络这一载体的独特性而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应地具有某种独特的特征。网络对诗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此作用也不必过于独特化。网络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诗歌写作争取了更大的空间,也使诗歌写作泥沙俱下,这就需要批评的在场。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同迷失:成长中的烦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目前状况而言,某些青年还没有形成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规范体系,但是青年对社会规范的偏离倾向却是明显的。若不积极引导,青年很可能形成“反主流文化潮流”,这是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他在一九一八年之所以开始写小说,是由于他对热情者们的同感,“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把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叫做“遵命文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近年来,有人在评价鲁迅时,硬说鲁迅的“遵命文学”是遵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命。说他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提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驱者”政治号召的一种呼应。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三年四月,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十四期上,发表《第四种人》一文,对鲁迅先生以“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予以答复,还就木斋说的“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指出“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①,以说明当时文坛的风气。显然,这里不是将人——王平陵和周木斋并论,而是将事——两个人都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化名这件事并论。在我看来,这一点很有区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拉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9.
在戊戌变法前后和辛亥革命之间,不少诗人运用传统诗的形式,采用新名词,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促成了中国诗坛的变革运动。为了推动这一诗歌变革运动的发展,其倡导者梁启超在1899年写的《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在此书及稍后发表的《饮冰室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后来就称这次诗歌变革运动为“诗界革命”。本文拟着重讨论“诗界革命”理论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联艺术是我国独创的融诗词格律和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它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对联的写作特别是对联写作教学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不少青少年对对联了解甚少,更不要说撰写了。两个文明建设强烈呼唤着弘扬对联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广大群众期盼着占领对联写作这一重要阵地,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学校要重视对联写作教学,使对联写作人才和精品得到更多涌现,更好地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涂敏 《前沿》2013,(20):144-145
从不同的视角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渥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割麦女》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会读出她深层丰富的内涵.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读这首诗歌时,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所在的环境,读出属于这一特定群体的东西.本文从教师的视角去评论该诗歌,从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教师人格魅力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教师的情感与发展需要这三个方面去解读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在读该首诗歌中引发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正>显然,赵丽华对自己非常自信,坚信自己是中国非常优秀的诗人。但是不是诗人,是不是优秀的诗人,绝不是诗人自己说了算的,还需要大众的认同和历史的检验。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被贴上“诗坛芙蓉”、“梨花教主”等标签后,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赵丽华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说:这非常正常。诗人们的诗歌写作跟读者的阅读审美之间落差非常大。最新最近的诗歌网民很少能看到。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网民,即使他在其他门类很有成就,很出类拔萃,可是他依然难以接受这些诗歌。诗人橡子说过: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诗歌现在不被年轻人理解是很  相似文献   

13.
法是人们普遍需要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去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相应惩罚。正因如此,人们对法都有所敬畏.其实这是好事。荀子说“畏法而尊绳”,然后“国常不乱”。只有畏惧,寸会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若无所畏,就可能无所不为.甚至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14.
我国曾有过辉煌的诗歌教育历史 ,但到了当代 ,诗歌写作教学这一优良传统却被遗弃了。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诗歌写作教学的现状 ,并从必要性、可行性和艰巨性三方面对我国当代诗歌写作教学进行全面论述 ,阐明诗歌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 ,历来有“诗国”之称 ,曾涌现过许多极其著名的诗人。在世纪之交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 :诗歌在新世纪是否会有新的表现和变化 ?与以往的诗歌相比将会有什么不同 ?是否会重新崛起 ?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琴安先生。记者 :您是著名文学评论家 ,对旧诗、新诗都有研究 ,并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书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很想听听您对新世纪诗歌的看法。先请您谈谈诗歌的演变和未来的变化。孙琴安 :可以。对于新世纪诗歌的走向 ,也是我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中国的诗先从《诗经》的四言变…  相似文献   

16.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楚辞观主要见于《汉文学史纲要》。他首先指出《诗》、《骚》的不同之处 :“较之于《诗》 ,则其言甚长 ,其思甚幻 ,其文甚丽 ,其旨甚明 ,凭心而言 ,不遵矩度。”这是说屈原的《离骚》比《诗经》篇幅句式更长 ,构思更虚幻奇特 ,文彩更耀艳瑰丽 ,主题更鲜明突出 ,诗人一任情感的驰骋而自由抒写 ,不受任何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鲁迅认为《诗》、《骚》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而形式之所以不同 ,乃是因为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差异 :“时与俗异 ,故声调不同 ;地异 ,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 ;惟欲婚简狄、留二姚 ,或为北方人民所不…  相似文献   

18.
1961年后,部分农村自发兴起“包产到户”,对于人民公社制度是个突破,争议很大。1962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这一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可以使它合法起来。他引用安徽民间谚语:“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相似文献   

19.
寓真 《同舟共进》2009,(7):61-63
拙著《聂绀弩刑事档案》发表时,删去了几个章节,此文即在所删部分中。不知是否与没有全书发表有一点关系,所谓“告密”问题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这的确有违笔者写作初衷。这一篇文字,说的是聂绀弩先生做人的气节,先生最让笔者敬仰之处正是一种气节.不知能否引起读者的其鸣——  相似文献   

20.
“托老”是指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或社会福利院,由赡养人出资请老年服务机构代养。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养老形式受到了许多家庭的欢迎。但是,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这一形式并不完全被接受,有的人甚至认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是不孝。我认为,这一观念应该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已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许多老人愿意到“托老”机构安度晚年,但目前各级“托老”机构自费“托老”的人却不多。这里面有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