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公共事     
《民主与法制》2013,(28):4-4
“以房养老”系自愿试点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将房子抵押给银行,然后从银行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以房养老”方式引发热议,有人甚至将此误读为政府将不再承担养老责任。民政部官员回应称,我国将以多种途径应对养老问题,在政府兜底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以房养老”是自愿、自主选择的行为,有关部门将于明年上半年提出试点方案。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1,(11):27-27
“以房养老”在争议声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最近,北京市民政局公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以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引进国外已经大力开办的反向抵押贷款这类以房养老产品,为老人提供养老资源筹措的新方法,将有助于大大缓解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虽然目前已经纳入金融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但因这类金融产品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供需双方均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美国反向抵押贷款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本文将着眼于美国政府在反向抵押贷款推广中发挥作用的深层次探讨,以对我国相关业务的推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峰 《人民政坛》2013,(11):42-43
近期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以房养老”内容,引发舆论关注。有观点认为,“以房养老”就是政府不管养老,要老百姓拿自己房子养老。为此,政府官员出面解释,“以房养老”是养老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径。它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政府该承担的,还会承担。  相似文献   

5.
王艳粉 《前沿》2008,(11):77-78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以房养老”模式。本文探讨了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现实性与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制》2013,(34):20-21
1.政府责任不因“以房养老”而免除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以房养老”,引发舆论关注,也令不少人担心政府借此推卸基本养老责任。针对上述质疑,民政部表示,政府不会推卸基本养老责任。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将由家庭养老为主向多样化养老模式转型,社会化养老水平和比重逐步提高将是未来的趋势。社会化养老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公办机构养老、民办机构养老、慈善机构养老、老年互助养老以及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以老养老包括保险养老、储蓄养老、以房养老、互助和自助养老等形式。所有  相似文献   

8.
詹勇 《北京观察》2013,(10):26-26
近期,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从一些学者“延迟退休”建议引发的巨大争议,到围绕“以房养老”新举措产生的思考与焦虑,再到“双轨制”受到的诟病,都让人深切地体会到,老龄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实现“老有所养”不再是一种期盼,而是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养老信托是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开展的信托业务,其主要采用信托模式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或养老资产。从养老信托资产来源的形式上主要可以分为:资金信托、财产信托(养老资产信托)和遗嘱信托三类。而其中的养老金信托是养老信托业务最主要的形式,是建立在各国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上的。对美国、瑞典、智利三个国家的养老信托业务从宏观的制度环境、监管环境和微观层面的业务机构和产品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为我国未来解决养老问题另辟蹊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房养老”这个话题现在被媒体炒得太热了,喧闹过后我们更应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经过调查分析和对国外情况的研究,我认为,“以房养老”目前还不能成为我国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未来也只能是少部分人老年收入来源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养老保障体系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可以说,我国全民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笔者认为,完善我国全民养老保障体系必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均负担、调差距”。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谈到养老归社会,这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值得关注的是,“以房养老”这一在西方已经有多年历史的养老模式如今在国内也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智慧养老作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减缓社会养老压力,而且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鉴于此,研究我国智慧养老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智慧养老”“互联网+养老”和“网络化养老”为研究主题进行组合检索,在知网平台的学术期刊中选取CSSCI来源,将时间限定为2013年~2022年,对筛选所得的201篇有效数据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智慧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养老产业及智慧养老模式三大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可视化处理得出,我国智慧养老领域的研究趋势将集中在智慧社区协同治理、打造智慧养老产业链及适老化改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辛萍 《人民论坛》2012,(17):140-141
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对于缓解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压力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缺乏制度规范,缺少技术性支持,缺少规范化培训以及缺少持续性激励,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要促进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就要运用整合的养老工作机制,以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政》2011,(8):51-51
《中国改革报》社马广志认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暴露出目前社会养老存在的不少问题。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我国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从参与者的同意和银行的支持两方面来看,我国已初步具备实施以房养老的现实条件,但仍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可从构建老人长期照顾体系、建立老人健康照顾体系、建立支持家庭照顾者体系、结合民间资源提供长期照顾服务、建立友善的老人居住环境、保障老人经济安全、积极发展高龄就业延后退休年龄策略、人力的培育与运用策略、推动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出发建立系列社会福利制度,以辅助我国以房养老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2,(5):23-25
为了解境外养老机构准入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机构准入制度研究”,4月27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召开养老机构准入研讨会。上海财大副校长周仲飞教授、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俞卫教授、 以及20余位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与回血者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机构监管法律和制度,探讨了我国养老机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建立养老机构前置性许可制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此次研讨会,对于借鉴境外经验破解国内养老机构准入难题,促进先进理念和法规政策的引进是一次有益尝试。现将境外六地养老机构准入的相关制度及其借鉴概述如下,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启发与思考,促进决策和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论人口老龄化视域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利霞 《求索》2013,(12):254-256
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在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在全面考虑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主线)+社区养老保障(辅助)+家庭养老支持”的复合型模式转型,同时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使房制度改革。”“逐步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实行保障城镇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再次表明了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保障改革的一贯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阶层贫困问题,市场竞争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20.
曹琪 《今日上海》2008,(5):32-33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各区县纷纷结合本区域的特点,以及区内老年人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各方面相关因素,不断开拓创新,从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实现六个“老有”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