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任关系:西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衰退趋势。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献显示公众对政府信任水平的下降是一个由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等诸多原因所导致的复杂现象。为消除政府的“公众信任赤字”,西方国家在重振公共机构活力的“政府再造运动”中通过建设掌舵型政府、合作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电子化政府以及廉洁型政府等举措以期能够重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和谐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2.
谢治菊   《探索》2012,(3):76-83
调查显示,村民对立法机关、想象政府、政府决策、高层政府官员的信任度较高,对实际政府和政府行为的信任度较低;村民对家人、邻居、朋友的特殊信任较高,但对大多数人和陌生人的普遍信任较低,呈现出典型的差序格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村民政府信任对社会信任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其中,村民对想象政府和实际政府的信任与社会信任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检察院和法院等司法系统的信任却与社会信任呈负相关。而BinaryLogistic回归的结果则表明,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信任度远远高于汉族村民,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这些结论为提升村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诚实守信。诚信也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政府的要求。政府只有讲诚信,才能真正获得公众的信任。而有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才可能形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和谐,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目前,政府信任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已经成为政府改革处方的基础,而国内学者对此关注和探讨的还不多。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就政府信任的产生而言,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偏离程度大小;就政府信任的效能而言,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理解政府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于公民中的社会资本力量,依赖于政府、公民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合作的态度,是治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作为政府信任的概念基石,信任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特质、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期望,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它更是一种道德价值判断.虽然政府信任与信任在基本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人际信任"到"政府信任"显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转换那么简单,如粟说信任(人际信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政府信任本质上则是一个"价值无涉"的客观性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一种信任区间的变化,它存在于"完全不信任-低信任-较低信任-信任-较高信任-高信任-完全信任"的区间变化中.  相似文献   

6.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众信任是关乎一个政党和政府命运的关键因素。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公众信任弱化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政府官员的调查访谈显示,腐败是当前影响公众与地方政府的信任关系弱化的最主要原因,而比较严重的腐败形势以及公众对腐败的高容忍度是隐藏背后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7.
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是现代政府的力量源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产生与维系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条件:效能政府形象、积极兑现承诺、关注公众利益。信任关系的维系和重建对现代政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政府的力量源泉。政府在面临来自公众的信任危机时,应进行制度基础的重新选择,从而改善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改善信任关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政府信任的分析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信任对于政治系统的秩序维持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就政府信任的产生而言,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就政府信任的效果而言,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功效。  相似文献   

9.
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是政治发展的成果,其理念、制度和管理方式直接体现和促进着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信任来源于政治文明的成果,也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谐的政府信任关系也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信任逐渐成为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主要议题。政府信任作为社会最大的信任,是发展政府权力、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基础。公共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反映着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态度和基本立场,在公共伦理的视角下,如何认识和化解我国政府信任危机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任关系:概念、现状与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程倩 《探索》2004,(3):35-38
政府信任关系作为公众对政府各构成要素、环节及结果的合理预期以及政府的回应 ,既有行政文化的特征 ,又具有伦理关系的实质。我国政府信任关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需要自觉地通过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需要关注行政人员的道德状况 ,需要努力追求普遍的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任对政治系统的秩序维持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性的政府应选择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就政府信任的产生而言,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就政府信任的效果而言,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功效。理性的政府要有意识地使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回忆"起国家的民族精神或对政治制度中的基本原则的崇敬之情,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要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亲和力和接近感,实现有机的"社会团结";要尽力以较低行政成本取得较高政治生产力,提升政府政治声誉,提高政府施政绩效。  相似文献   

13.
梁莹 《探索》2008,63(2):54-59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存在着"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三种类型的信任模型,与此相对应,政府信任关系似乎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即习俗型政府信任、契约型政府信任的和合作型政府信任.而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而言,哪一种政府信任关系在更多地主导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关系的格局呢?在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以南京市为例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对当前三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尤其是合作型政府信任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进而通过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剖析影响合作型政府信任成长的深层原因,探寻构建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前提、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缺失的种种表现提出了对重建公众与政府信任关系的迫切要求。政府应当从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切实推行依法行政、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四个方面积极作为,加强与公众的合作、互动,建立公众与政府的合作型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钱慰曾 《党建文汇》2005,(12):49-49
11月4日公布的全国性民调结果显示,在乌克兰“橙色革命”暴发一周年之际,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几乎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在被问到是否信任现政府成员这一问题时,受访者对尤先科总统的评价相当低。他现在的支持率是35%,而2004年11月示威活动开始时,他的支持率在60%至70%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丁香桃 《求实》2012,(9):31-34
当前中国政治信任问题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市场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变迁,引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变化,但政府建构信任的手段依旧沿袋改革初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举措.个体的功利化和理性化倾向消解意识形态在政治信任建构中的功能,经济绩效在建构政治信任中的作用也在下降.构建信任的手段和施信对象之间存在一定张力,这是当前政治信任度走低的深层原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根据主体的发展状况,采取恰当的手段和举措,依靠制度建设,才能构建起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王晓升 《探索》2003,(3):58-61
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的形式。信任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增加社会的福利;社会组织的规模和组织形式与人们之间的信任度是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怀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囚徒困境的存在;把信任和信用推到极点也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治信任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对政治稳定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维度,它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视。流动群体作为社会系统的活跃部分,其政治参与度和信任度对建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以"白领沪漂"为例的实证调查表明,伴随着社会意识多元化,流动群体的政治信任状况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重性特点,突出表现在对政治的高关注度低行动度、对政府的信任由高层政府组织向基层政府组织逐渐降低、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政府的认同分离等方面。从拓展流动群体诉求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入手确立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是推进流动群体政治信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基于A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政治信任具有层级性、差异性和非均衡性,即按照从抽象到具体或从上级到下级的方式排列,农民对不同层级信任对象的信任度是逐次递减的,且递减的幅度逐级增大。这意味着,越抽象(上层)的对象,农民的信任度越高;越具体(基层)的对象,农民的信任度越低;越到基层(具体对象),农民政治信任水平下降的速度越快。从学理上分析,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层级结构与历史传统、中央集权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但更是基层政府的行为失范如民政救济分配不公、贪污腐败、信息不公开、办事效率低下、政绩观扭曲的必然结果,会带来较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取得政治合法性的内生要求,既体现了政府使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是公众衡量和评价政府履行职能状况的重要指标。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政府通过有界行政、依法行政、透明行政、诚信行政和责任行政来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这是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