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主体性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千年难题。马克思主义扬弃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个人主体论,创立了群众史观,首次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并在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三重关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内涵,从而在理论上与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在实践上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有力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还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丁冬 《理论导刊》2012,(9):100-102,109
尽管法律之于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十分关键,但食品安全保障绝非一个依靠法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下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密集报道产生了经由"议题限定"的"铭印效果",在民间话语层面重新激发了简单的重刑主义思维。对法律作用之过分倚重所衍生的"法律万能主义"思维和媒体报道下所衍生的"重刑主义"思维的相互勾连,并无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从决策高层的角度而言,需要跳出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中心主义"思维,转而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社会多主体参与的"社会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演进中,"问题与主义"论争具有历史性转向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过往聚焦资产阶级文明目光的最高点总结,而且开启了追寻社会主义文明新目光的起点。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新视角探讨"问题与主义"论争,可以清晰地展现李大钊作为那时先进中国人的突出代表,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目光转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贤贤 《学理论》2013,(20):5-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被"问题"与"主义"的两难选择所困扰,最初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和改良主义分子之间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在这战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不仅面向问题的提出,还面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个人的机械总和,因此,社会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既不同于个人问题,也不等于个人问题的机械总和。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五四"先贤对社会问题的性质存在观念分歧,但都反对偏废"问题"和"主义",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4)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外、国内的客观形势不同的认知之下,对于中国未来道路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引发的一场知识分子内部的争论。在争论当中双方依旧保持盟友的关系,双方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场争论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成长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历史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马列责我开生面"的自我革命意识。哲学不仅是"思想之哲思",而且也是"现实之哲思"。立足现实,将现实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要重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逻辑思维的研究,克服经验主义。要拓宽知识面,改变知识狭窄、学识浅陋的现状,在综合中创新发展。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也是自由之学。哲学家只有确立独立自主人格,坚持自由精神,才能创立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8.
伊强 《学理论》2014,(7):62-63
"外国代理人"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同的国家及其政府对待"外国代理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通过以美国为研究样本,分析美国在"外国代理人"问题上的政策与态度,从中剖析其对于我国在社会组织"外国代理人"管理方面的启示,并探讨我国今后在"外国代理人"管理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寓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对于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时代解读和历史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泛娱乐主义思潮是一种极具隐蔽性与危害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自产生以来便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批判。批判范式历经由“批判”到“引领”再到“治理”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源于: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复杂性、综合性的内在要求,解决单一批判范式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乏力的客观需要,以及构建泛娱乐主义思潮系统性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范式转换的历史演进脉络与内在动力,可得出以下经验启示:重视“谱系”问题研究,深化泛娱乐主义思潮学理批判;实时监测,加强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综合借鉴,加速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向“治理”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1.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5)
为了更好地进行"纲要"课社会实践的选题,要认真对待学生在"问题意识"方面面临的四种情形,指导老师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大致上,坚持乡土导向、专业导向和兴趣导向,会有助于学生"纲要"课选题时"问题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2)
"一多不分"即所有的人及事物都是不分的关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多不分"是世界观,是认为宇宙万物天地人之间不存在绝对分离与互不联系的问题,人必须从与他人、家国、社会,与他国、世界,与宇宙、万物的恰当关系出发,对"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从分析《道德经》中对待一般问题、治国治天下之道、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怎样立身处世以及如何养生保健五个方面入手,探索与验证"一多不分"观在《道德经》阐释域境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9,(12)
波普尔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思想的提出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即"问题——猜测——反驳——问题"的证伪主义理论模式,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内容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证伪性、确认性、逼真性、动态性等是其思想的基调,虽然他的观点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前瞻性,但他的证伪性太过于简单,并且夸大了否定的作用,对归纳法进行了完全的否定等,基于此,对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我们要用辩证地思维去看待,以此促进科学与哲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已由搞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转为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对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郑重地提出全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个讲话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它有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总汇。所以,它放之四海而  相似文献   

16.
安亚玲 《学理论》2014,(26):59-60
维特根斯坦可谓是当代成就最为卓著的哲学家之一。从他早期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入手,主要分析他后期所主张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其深刻的反本质主义纲领。这一纲领不仅是我们探寻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内涵与价值旨趣之差异的重要理论观测点,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语言学研究以及英美分析哲学研究的进路与取向。  相似文献   

17.
苑芳梅 《学理论》2014,(1):32-33
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一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两山论"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新思路,为资源分配问题寻求新路径,为社会矛盾问题指明新方向,为开启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新动力,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邵龙宝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对待文化传统的所有复杂性就来自于这"新"、"老"传统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形成的难题。问题之根本在于,应将中西方文化传统置于现实中去考察。在研究传统时,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传统文化上,还应考察文化传统,它们有联系,同时又是有区别的。我们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学之科学性在于其"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是在立基于"实践"的思考中、在对各种"关系"的反思中,亦即在对"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的发展"的关注中历史地生成的。只有始终保持与社会现实的亲和性,才能提高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力与有效性,使其真正成为实现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