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3)
作为一种普遍而古老的文化现象,巫术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回顾了关于巫术的重要研究之后,基于列维-斯特劳斯对巫术的研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分析并归纳巫术的实践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前者以"巫师—病人—公众"的三重经验结构使某种巫术在社会中得以确立和延续;后者通过基于象征的心理作用过程使生理紊乱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5)
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借着全球化的契机,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复兴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儒学开始复兴,新儒家的学者们希望通过儒学来建立起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但是儒学的复兴不能是简单的复活,想要真正建立其中国的话语和理论体系,实现从"西方中心"到"全球本土",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发展放在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高度阐释文化的地位、价值,彰显了对文化战略思考的高瞻远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即让文化自信在社会进步中充分发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用类比的方法分别谈及东西方文化下的宗教与巫术的联系,并分析东西方文化下对待宗教和巫术联系不同的原因,探讨不仅仅是文化不同,还有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导致这种分歧的存在。认为在现阶段处理好宗教和巫术的关系对我们用何种态度对待巫术,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经由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作为对"时代问题"的回应,"文化"本位的回归和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有效维护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以实力的增强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舞台上高位态的提升,是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目的所在。强调文化产业在健全发展体系中增强文化意识,在回归"文化"本位中增强文明互鉴、文明通约的能力,旨在推动中华文化成长为全球的高势能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波  杨佚楠 《理论探讨》2019,(3):144-149
中国共产党是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新的文化使命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生成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三个维度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进程中,担负文化使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更是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关于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西方化并未能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这一论点的解读与分析,论述了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复兴本土文化以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当前与腐败现象伴生的腐败文化在很多领域有滋生蔓延之势,其所具有的"扩散蔓延效应"、"群体压力效应"、"癌变效应"对社会政治生态产生了恶劣影响。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职业文化、社会舆论四个层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遏制腐败,铲除腐败文化产生的社会土壤,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并不是一场虚热,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政府和民众共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已进入了现代社会所有的、主要的、正规的社会主体,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等社会主体弘扬和复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为各有不同。不过,当前的传统文化复兴还没有达到"创造性转换的高度",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任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市虹口区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中,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思潮、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同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面貌,建立起深沉并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励着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陈洁 《各界》2009,18(9)
新写实小说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还原了生活的本相,作品回归人自我的生存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新写实小说中清醒的现实主义气息,对人性的关注及其体现的悲剧意识无一不使得新写实小说在文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拐点",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通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有效地回应现实文化中"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道理所在,从根本上领会"中国特色"的实质,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中西文明互鉴中进一步明晰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其精神实质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给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5,(12)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重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这表明党中央对国家实力的理解更加清晰到位,对成为全球大国的理解更为准确,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得更加全面,同时也为"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思路,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奠定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地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篇章,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了力量,彰显了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探索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邹广文 《理论视野》2012,(12):15-16
社会文明离不开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世界崛起,我们更需要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富有魅力的国家文化形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念,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以说这一表述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总的纲领。从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
"中国梦"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对全党、全国人民、全体大学生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在推进民族文化发展进程,进而实现中国梦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文化自觉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有力保证、便捷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教育的熏陶下,只有通过广泛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提高文化自觉,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