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亚 《各界》2009,18(7)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所以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审美在移风易俗,美化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寓善于美","寓教于乐"的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纯纲 《学理论》2010,(24):244-245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从人类的天性和内在的心理结构角度,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并对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的功用与实施以较为全面的阐释,形成了一个美育理论框架。更为重要的是,朱光潜阐述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深刻思想。这一思想是与朱光潜对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相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审美与道德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3.
青年的审美心理与其他心理因素一样,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状。而且其动态发展并不总是按常态进行,很多时候会出现一种偏移的审美观念,这种偏移的观念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就有可能出现审美错位——把一些并不美的事物当作美的东西,而把一些美的东西作为不美的东西予以排斥。 青年在审美中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下面一些方面。 一、感觉流 几年前,在青年中流行着一首歌——《跟着感觉走》,他们唱道:“跟着感觉走,紧拉住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青年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圈现象,如当今青年人非常喜欢听流行音乐,他们往往是流行歌手的崇拜者;再如青年在服饰上也有特定的审美追求,诸如时尚夸张的设计(如蝙蝠袖羊毛衫)、鲜明的色彩对比。可见,不管是从理念形态的文化上看,还是从已经物化的审美文化上来看,都存在着一个青年审美文化圈,也就是说,在整个审美文化系统中,有一个青年审美文化子系统。当然,青年审美文化系统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文化单位。“文化财富是超年龄层次的,所以青年文化不可  相似文献   

5.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崇高信仰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娱乐至上”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迅猛传播,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强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以丑为美,以庸俗、媚俗、低俗作为审美价值导向,对主流审美价值观形成冲击与挑战,是不折不扣的审丑思潮。由于青年群体的审美能力尚未成熟,泛娱乐主义思潮可能引发青年审美认知力、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缺失的多重隐忧,最终导致青年审美世界的虚无。对此,要完善青年审美教育体系,培育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青年审美价值共识;强化娱乐空间监管,主动应对青年审美风险。  相似文献   

6.
谢灵 《学理论》2010,(5):122-123
美育是美学理论最广泛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是美学研究的终级价值的显示;艺术美育则有比较完善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科学把握艺术审美教育的整体观,即整体把握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整体把握审美对象艺术美的合理转化,整体把握艺术画面的有机统一,整体把握美的本质: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可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提出的“美育”这一概念,不仅是指青少年在学校或专门机构所受的音乐、美术、体育和其他艺术科目的教育和训练,还包括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审美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諸如文学作品、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等。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美育与青少年德育之间的关系,并试对目前青少年的美育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从而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为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审美修养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构成。审美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审美修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生命美育就是把"生命美学"的理论运用到审美教育中,是生命美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生命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部分,重在引导个体认识并实现自身生命的审美价值.结合"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带来的种种问题论述了生命美育产生的哲学、社会基础,并由此提出生命美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还根据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生命美育应包涵的方面及过程,认为生命美育应包涵生命体难、生命智慧、生命与艺术、自然的关系以及诗化生命.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教学美     
随着审美实践领域的扩展,美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多学科的渗透,缩短了审美与各科教学的距离,寓教于美已成为教学研究与美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研究教学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要研究世界青年问题, 有这么多青年的中国不应排除在外”今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上海陕西南路那间洋溢着法国浪漫情怀的“红房子”餐厅气氛特别热烈,出席“现代化与青年——亚洲国际学术研究会”的代表正在这里聚会。做东的是,  相似文献   

12.
李瑞环同志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受到感染、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也是文化娱乐活动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段话讲清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美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美育结合起来的问题。美育,我们称之为审美或美感教育,有些国家则称之为情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是指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青年的成长和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地提高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审美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审美教育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从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审美与社会)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正因如此,审美教育几乎是和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一位老同志对我说:“解放前我们在学校搞地下工作,那时白色恐怖很厉害,如果我们见了青年学生就向他们宣传马列主义,讲共产党好,那一定把人家吓跑了。那时,我们团结进步青年,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主要是组织合唱团、演剧队、读书会等。”这其实就是通过美育的形式对青年进行革命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审美心理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特征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密切相关的。由于青年是人生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一个阶段,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和社会实践同儿童和成年有较大的不同,因而使青年的审美心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对青年的审美心理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是应该认真地讨论一下了,而且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上来进行,不然很可能搞出“比萨斜塔”式的东西来,但它又肯定支撑不了那么久,很可能还没成型就倒掉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是、现在都讲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但每个人赋于它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所要建立的似乎不是同一个学科。有些不大相干,而我们却又争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志一再提到“学科建设”、“编写教材”云云,这好像有点搞团校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并不是一码事。从社会科学学科意义上讲,青年研究是社会学的一个亚系统,这种归属即是国际学术界的惯例,也是我国十年来“官方”给予青年研究的“合法地位”,青年研究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开始了它的学科建设,这都是不容争  相似文献   

17.
前言 一般人都视“青年”只是生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青年”这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除了是一个生理上的阶段,还是一个“社会”观念。历史地看,“青年”这个观念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起了很不同的含意。不同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对“青年”的定义,以至期望都不尽相同。不少社会理论家认为,“儿童”、“青年”、“老年”这些分类,以及因此分类而衍生出来的矛盾,皆是工业社会文明的产品。例如法国历史学家Phillippe  相似文献   

18.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本课题的基本内容,要突破哪些难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课题的预期效益。“青年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与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紧密相连。在西方发达国家,“青年问题”作为社会学和制订政策的一个概念,是在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以后逐渐形成的。而在中国,整个社会对“青年问题”的格外关注和重视则是在七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给青年审美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反省自身,明确方向,确立对策,是青年审美文化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 青年审美文化建设对当今时代当今社会的不适应及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以下三个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孔灵 《学理论》2009,(28):270-270,27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运用艺术美进行的美育教学要注意:要有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在审美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师自身美育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