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和道家有着极其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合文化与传统的和谐观为党中央提出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和平崛起”核心思维兼具中、西两种文化要素,既反映中国“和合”文化本原的要求,又深受西方二分法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和谐世界核心思维源于中华传统的“道”本体论和整体主义形象思维方法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文化本原上甩脱西方“天人相分”二分法哲学本体论,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一元本体论回归;反映了中华“惟精惟一”、“尚中和合”和“中庸”思想精神实质正在复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本原的综合,是世界同一性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保证。中西能否在各自文化本原基础上,形成新的共有文化,决定着未来人类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以和为贵、和实生物”的和谐价值、“和而不同”的和谐本质、“和而不流、和必中节”的和谐原则以及“忠恕之道”的致和方法等思想都是和谐世界思想的重要传统文化根源。探析和谐世界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不仅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于丰富、完善和实践和谐世界思想也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和谐“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思想贯穿始终。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人际和谐”思想,提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宽和处世,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邻邦和谐”思想,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平共处、亲密友好;“以人为本”思想,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具有“强内”和“化外”的功能,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只是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一部分.本文认为“分领域、比贡献、划层次”是从国际受众视角,研究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框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医疗保健、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其中的文化资源是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精神的层面上看,统一战线是结成联盟的各方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包含丰富的统战人文资源,天地人和谐合一的本体论世界观,是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厚德载物的道德品格,是统一战线赖以形成的前提条件;贵“和”尚“中”的方法论,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个人修身处世的主要手段,突出了一种和合精神。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观念是统一战线的思想精髓,可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座右铭。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启动文化统一战线战略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并在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同时,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掘和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深厚而坚实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也是进一步促进和发展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协作、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开展新时代的海外统战工作,有利于凝聚广大海外同胞和华侨华人的思想基础,充分整合统战资源,有效地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促进海外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协和万邦”天下观、“和而不同”社会观、“人心和善”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尊重自然的生态人格,增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确立大学生修身立德的价值取向,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教学为演练场,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改进传播手段,创新话语方式,才能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1.
从和合文化探析中国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集团的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的思想源自于传统的和合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特点都映射在中国多边外交思想中,从传统中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多边外交思想是对和合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中的“忠君观”、“尚公观”、“诚信观”、“义利现”“节欲现”是“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统战文化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肝胆相照”的待友之道和监督制约理论等宝贵文化资源的历史继承中形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统战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对于儒学公共精神的重视与开掘,即是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进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弘扬“两个结合”,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意欲实现相结合的前提,便在于把握二者的思想契合性。可以说以儒学公共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价值理念与制度理想等维度上具有鲜明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积累的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是一种对我国社会道德起模范规定的精神文明,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教育的资源支撑和深厚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尚不到位,融合现状不容乐观。这既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青年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相似文献   

17.
闽都文化是福州居民几千年“面向四海、建永福家园”实践中传承与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化谱系中一个底蕴深厚而又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闽都文化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海洋文化成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一元: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闽都文化是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全球化和海西建设的重要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力度、重视创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财富.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文化使命与担当,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展现全面中国的未来中坚力量.但当前受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缺失、缺位的现状,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寻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融合路径,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具有丰富文化修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未来新公民.  相似文献   

20.
人权是西方的话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能发展出人权的理论和制度。然而,过去的“未能”不可被轻易地等同于永久的“不能”。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若干思想资源,它们可以与现代“人权”概念接榫,并且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中为人权提供另一种证成方式与诠释角度。具体而言,对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传统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传统中国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相互关联性,重视群体福祉,主张政府对人民的教化和关怀,都是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积极自由、终极和谐理想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它们当然地构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的基础。而传统儒学中“仁”的思想,则能为人性尊严提供智识支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