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电子政务可以简洁地定义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崭新政务形式.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崭新政务形式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极大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的政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可以简洁地定义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崭新政务形式.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崭新政务形式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极大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的政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李鹏 《电子政务》2012,(11):37-43
阐述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由来及其研究进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技术的差别和政务技术、行政组织、制度安排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技术"和"信息技术—制度安排"两个维度上,其研究局限性则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视角、组织能动性作用、跨文化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的分析维度及研究路径:从电子政务技术、行政组织结构关系、相关制度安排三个分析维度推动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本土化发展,并加强电子政务网络、行政组织网络、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第一年伊始,电子政务这一崭新主题成为新世纪北京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全市性会议的内容。 北京市电子政务工作会议在传达了中央关于加快政务信息化的精神,总结了全市电子政务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情况后,明确提出了北京政务信息化工作下一个 5年的宏伟奋斗目标。 这标志着,北京市的电子政务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一 相对于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耳熟能详,“电子政务”是新近才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的一个新的词汇。 简单地说,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其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当前,电子政务正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但由于不同技术标准所引起的兼容性问题也日益突出。电子政务系统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包含多个系统。要实现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和系统的集成,实现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和互操作的要求,必须建立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统一标准是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交换的前提,标准化建设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大量的信息技术标准和相应的管理标准。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建斌 《传承》2011,(24):82-83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的重构以及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丹 《传承》2011,(9):82-83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的重构以及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级、各职能政府部门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越来越多的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地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然后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逐步形成、发展为政府信息化体系,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电子政务”。尽管电子政务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和形式上表述,然而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并不在其表现形式,而在于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和高效、优质的服务;按照“取信于民、服务社…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经济与电子政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玲玲 《桂海论丛》2001,17(1):84-85
网络经济与政府管理问题 ,已成为学术界与政府关注的热点。网络化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电子政务是运用网络等信息与通讯技术 ,创新政府治理和整合概念。电子政务实现的基础在于网络技术保证、政务公开、网络信息、政府采购电子化与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等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是涉及到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和工程,其中,电子政务应用模型是整个系统的关键,也是电子政务综合效率的具体体现。本文在分析了电子政务内涵和业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模型。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一词是相对于传统政务和电子商务而言的,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为残疾人无障碍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互动式交流空间。残疾人对电子政务的使用,目前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前景是非常光明的,还需要整个  相似文献   

13.
界定了电子政务网络相关概念,剖析了当前关于电子政务网络的模糊认识及其根源,结合晋中市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建设电子政务网络以及巩固和应用电子政务网络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了"政务内网应用应有所限制,政务外网应用应积极扩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举措——建设统一外网平台建设国家政务外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规划部署的重要任务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以中央发[2002]17号文件下发全国。中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要“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提出“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实质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形成一个精简、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通过网络来管理公共管理事务,将信息化建设成果真正体现在政府的业务流程中。然而,电子政务的理念与传统政府业务流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往往会出现政府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并未带来政府工作效率提升,也没有真正解决政务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现象。因此,电子革与创新,并且…  相似文献   

16.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电子政务的本质归于一点,即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一、电子政务是政府的深刻变革电子政务本质上是一场革命,是对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它意味着政府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也意味着政府要  相似文献   

17.
政务信息网是当今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力量建设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对于促进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管理工作和制止网络分散重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江西省政务信息网的建设背景,论述了建设原则,然后重点介绍了政务信息网的系统构架,并通过应用情况进一步阐述了政务信息网建设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开启了中国电子政务产业大门。我们心怀电子政务的产业憧憬,迎面而来的却是无数的孤岛、黑洞、沙丘,电子政务的棋局扑朔迷离。成功的路线和位置成了电子政务企业的战略难题。电子政务,简而言之,是“电子”+“政务”,“政务”是“主语”,“电子”是定语,“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手段。  相似文献   

19.
罗建萍 《政策》2003,(8):51-5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不够清晰,电子与政务存在脱节现象;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统一;没有互联互通,安全可靠性差;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共享基础薄弱;法规、培训等基础工作跟不上网络和应用发展的需求等。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的比较,认为在现代社会,传统政务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总体上必然转向电子政务。而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主要是如何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达到规模效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