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文艺界对《文艺报》主编冯雪峰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一批判事件的直接导火线的是,冯雪峰在转载李希凡、蓝翎《关于掖红楼梦简论业及其他》一文所加的“编者按”中对该文持了一定的保留意见。从当时的语境来看,这是一种明目张胆“违抗圣意”的“反马克思主义”举动。冯雪峰被批评的命运也由此被注定。  相似文献   

2.
中央文献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 ,作为《毛泽东论文艺》第五版 ,在选篇、编辑、题解、注释等方面 ,比以前四版都有提高 ,不失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好版本。尤其是它的注释 ,准确、精当、规范 ,体现出编者高度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治学风范 ,实在值得称赞。首先 ,《论集》的编者特别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是使注释准确、精当的根本保证。如 :1、第 3 1 1页〔4〕李希凡“因与蓝翎合写《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受到重视” ,比《毛泽东论文艺》 (增订本 )的注释增加了“与蓝翎合”四字 ,就…  相似文献   

3.
1955年,文艺界对《文艺报》主编冯雪峰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一批判事件的直接导火线的是,冯雪峰在转载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所加的"编者按"中对该文持了一定的保留意见。从当时的语境来看,这是一种明目张胆"违抗圣意"的"反马克思主义"举动。冯雪峰被批评的命运也由此被注定。  相似文献   

4.
在已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中,有两封书信和李希凡有关:一封为大家所熟悉,即《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已收编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此信写于1954年10月16日,当时虽未公开发表,却在学术界开展了一场思想批判运动。第二封信是1957年4月20日写给袁水拍的,但信中却涉及到李希凡,此信收辑在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里。从这两封信中反映出毛泽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对青年学者的关心培养。  相似文献   

5.
谢泳 《党史纵横》2005,(4):56-56
我们以目前所见的公开史料来判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常常会得不到整体的印象。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对于钱钟书的那些评价,就不能反映钱先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以为钱先生是一个世故的老人,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只看见沉默的钱先生,而没有看见直言的钱先生。梁思成和谢冰心,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都是文弱书生,但后来看到了一些材料,感到梁先生不是那样简单的人,陈寅格也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他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特别是反右派前,都有非常精彩的言论。陈寅格与《红楼梦》批判1954年,由李希凡、蓝翎文章引出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 喜读《红楼梦》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的一部古典小说。他在少年时代就看过《红楼梦》。后来在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之中,他仍不忘抽出时间多次阅读《红楼梦》。建国以后,毛泽东对《红楼梦》的阅读则更加频繁。据  相似文献   

7.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红学”研究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争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最为独特:领袖人物介入,几乎举国文人参战,批评对象更换,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和领导下,这场学术论战彻底改变了性质,批判的锋芒也随即指向了统治中国学术界30年的“胡适”思想,演变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纳入政治轨道的大批判运动,对国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因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事情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这场风波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因仍值得反思。两个“小…  相似文献   

8.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湘潮》1991,(11)
1938年10月,徐海东在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和大家一块在院中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海东老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算是半个中国人!”这是一句玩笑  相似文献   

10.
《学习导报》2013,(11):38-38
1952年元旦,原东北大学历史系教师罗元贞看到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出现了两个“浪”:“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浪拍云崖暖”,认为这种重复历来为诗家所忌,便提笔写信给毛泽东,建议将“金沙浪拍云崖暖”的“浪“字改为”水”字,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一本由斯诺等几位作者撰写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史料与回忆——《早年毛泽东》出版了。这本新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勾勒出一个不断行走的早年毛泽东,并且进而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两制”共存的历史,也是“两制”较量的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何处理“两制”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主题。关于“两制”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判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路;关于“两制”相处之道,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战略方针;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方式,毛泽东提出“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的战略构想;关于如何瓦解西方“和平演变”,毛泽东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战略应对;关于如何应对西方遏制围堵打压,毛泽东提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对“两制”关系的战略思考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其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习导报》2013,(19):37-37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开32年的故乡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联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看后,建议主席将其中的“哭”字改为”咒”字。这两宇看来只变动了下半部分,可整篇诗意却较前更为深刻,气势亦更宏大。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定稿时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遂称梅白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14.
据《胡乔木同忆毛泽东》一书介绍:“在1941年9月政治局会议以后,毛主席写了两个很重要的材料,一是为会议起草‘结论草案’,即《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二是写了一篇长达5万多字的批判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九个文件的文章。”毛泽东针对“九个文件”所写的文章,把王明等人批得体无完肤,其中有两篇文章是专批“经验主义”的,点了周恩来的名,指其为“经验宗派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三大”前后,毛泽东曾在长沙《大公报》和《前锋》、《向导》周报上发表了《省宪下之湖南》等六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没有被后人收录到《毛泽东早年文稿》、《毛泽东文集》和《毛泽东选集》中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既是“文化大革命”爆发40周年,又是“文化大革命”结束30周年,同时,亦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历史年份里,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全国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金春明教授撰写了《“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一文,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纵横》2004,(9):10-14
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虽然是一对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可是,在台湾问题上他们都反对“台独”。蒋介石曾多次打击“台独”势力,维护台湾的主权,毛泽东更是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台湾的努力。可是尽管如此,在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上,两人却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蒋介石却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然而,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着共同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康”的概念最初由《礼记》而来,是指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后又衍生为“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的涵义。现代“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与《礼记》中的宗法社会的“小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简奕 《红岩春秋》2013,(6):9-14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警世名言。它的产生,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着一种密切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20.
“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两种对立的解释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福 《唯实》2009,(11):27-31
《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的前后两部著作,但它们的解释学立场却是对立的。“回到马克思”坚持的是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回到列宁”表达的是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是从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向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的后退。这种后退对正确理解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