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正> 一、印度少年犯罪值得注意的几个特点(一)印度的少年犯罪在总的犯罪中所占的此例相对较小。1978年,少年犯罪在刑法规定的犯罪中只占3.3%。同一年,美国18岁以下的少年犯在暴力犯罪中占21.4%,在财产犯罪中占45.5%。在印度,每10万人口中的少年犯罪者只有6.9人。(二)在印度刑法典规定的犯罪中,最常见的少年犯罪是盗窃;在特别法规定的犯罪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海淀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这样的规律:1 986年,判处少年犯99人;到1996年迅速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 3倍;2000年以后均在300人左右…… 这组数字再次印证了“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的命题。什么导致这些花季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为了找到答案,北京市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100名少年犯进行了调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前未成人犯罪的几大特点 根据从中国北方某一大城市的少年犯管教所的统计调查:1996年在押的少年犯暴力型犯罪占57.8%、1997年占58%、1998年占66%、1999年占62%。他们的主要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粗暴,重“感情”讲“义气”,祟尚“为哥们两肋插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诱感,遇事不能冷精思考,行动不考虑后果,胆大妄为,往往犯罪时先“动手”后“动脑”,打死人不知对方是谁,盲动性大,这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在16-18岁之间,作案90%以上是团伙作案,相信“一人胆小、二人胆人、三人什么都不怕”的信条,作案时稍遇反对就一哄而上,大打出手,被害人往往致死致伤。  相似文献   

4.
陈陆健 《特区法坛》2002,(71):24-25
青少年由于其年龄特征,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导致犯罪,究其动机,并无其目的性。据统计资料反映,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四个特点:一是14岁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二是共同犯罪突出,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结伙或参与成年人至共同犯罪。据统计,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70%左右是青少年团伙作案、共同犯罪。三是暴力性犯罪明显。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类型有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敲诈勒索等。四是在校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5.
陈强 《政府法制》2009,(9):28-30
在过去一年半中,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发生的上百起盗窃、抢劫、抢夺案件,竞是由5名未成年人组成的一个团伙干的。其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还不满14岁,这些少年无一例外都迷恋网络游戏,长年泡在当地的黑网吧中。  相似文献   

6.
犯罪团伙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这种犯罪活动在我国城乡不断发生,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恶势力。从吉林省发案情况看,自1985年以来团伙犯罪一直是上升势头。从团伙的类型上看,盗窃团伙居第一位,占1988年盗窃、流氓、抢劫、强奸团伙总数的79%;抢劫团  相似文献   

7.
货盗团伙活动的特点及作案手段1.货盗团伙犯罪区域相对集中。2.攫取目标相对集中。据调查,1993年货盗犯罪团伙作案攫取的目标主要是粮食和钢材及建筑材料。盗窃粮食、钢材的团伙案件占团伙作案总数的63.9%。3.销赃渠道由秘密转向公开。据调查,这些犯罪团伙把盗窃的赃物直接转向农贸市场、个体收购点,就地盗窃,就地销赃。特别是粮食、钢材销赃渠道畅通,脱手快、来钱快。4.作案手段单一。由过去的破封、钻车窗盗窃转向扒车掀货。1993年这些货盗团伙扒盗站停敞车案件占团伙作案总数的84%;扒乘敞车在沿线区间运行途中作案的,占团伙作案总数的5.5%;在货物站台和仓库作案的,占团伙作案总数的7.5%;破封、钻车窗作案的占团伙作案总数的2.9%。  相似文献   

8.
70年代末,青少年犯罪人数在整个刑事犯罪人数中所占比例为30%左右,到1988年已高达75.6%。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人们就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有益探索。我国各级法院从1984年以来,大胆改革刑事审判工作,积极探索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上已创造了不少的经验,但对少年犯如何适用刑罚的问题尚缺乏系  相似文献   

9.
对不满十四岁的犯罪少年能否收容教养?编辑同志:关于由政府收容教养的犯罪少年的年龄问题,是按照1982年3月23日公安部发出的《关于少年犯管教所收押收容范围的通知》执行,还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第三十九条?也就是说,对不满十四周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依然没有自成体系的不同于成年人案件处理的司法制度。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少年司法的建设和发展,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也不利于对少年犯的教育和挽救。在此,笔者结合国情现状,对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九年,我国法院判处的年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犯占全部刑事罪犯人数的4%,一九九一年达7.24%,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数量上升,犯罪人员呈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的趋势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因素,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是当前亟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诸多的主要客观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又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现就这一工程中对少年犯适用缓刑问题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将社区矫正引入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程序,是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性质严重的趋势,社区矫正有利于对少年犯进行教育、挽救和感化,能够极大缓解少年犯日益上升的趋势,减轻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实践中我国少年犯社区矫正制度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文章研究少年犯社区矫正制度,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能改善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小华  金花 《法学杂志》2005,26(5):123-12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必须建立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犯罪原因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和原因为切入点展开实证调查。样本是2000年至2003年4年间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入狱的全部少年犯。调查内容主要是北京市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犯罪特征和犯罪原因等。希冀本调查能够有助于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正。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人们就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有益探索。我国各级法院从1984年以来,大胆改革刑事审判工作,并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许多法院已建立了少年法庭,为建立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如何对少年犯适用刑法的问题迄今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而在国外,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少国家都专门制定适用于少年犯的少年法。因此,探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底,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总结“严打”斗争第一战役刑事审判工作时,发现青少年犯罪占65%,成年犯中一些累犯、惯犯正是由于少年时期犯罪未得到彻底矫治而发展形成的。针对这一情况,区法院党组和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改变传统的未成年犯与成年犯不分的审理方法,建立“少年犯合议庭”,挑选有审判经验,懂得心理学,犯罪学专业知识,善于做少年犯思想转化工作的审判员,担任审判长,专门审理少年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6.
新刑法关于盗窃罪的修改与对盗窃定罪量刑诸问题刍议苏洪生司法统计表明,盗窃犯罪是刑事案件中发案率最高的一类犯罪。以某市一区法院司法统计为例:60年代初期,盗窃犯罪案件占刑事案件的60%—70%以上;70年代至80年代严打时期,盗窃犯罪占刑事案件的50%...  相似文献   

17.
本次《刑法修正案(八)》从缓刑适用从宽、不成立累犯、前科报告义务的免除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其中有关未成年人的规定,可以汇总为一个目的,那就是:防止少年犯成为累犯和惯犯。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一百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此条是我国刑事法律从立法上正式确定了我国免除未成年人“轻罪前科报告义务”的少年刑事司法制度。本文中就这一规定对于我国青少年犯罪人群的保护和挽救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做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市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社会效果较好。 对少年犯适用缓刑的意义 对少年犯多适用缓刑较之判处短期的有期徒刑更有利于改造少年犯。对少年犯一般处刑较轻,刑期较短,少年被告人从被羁押到判决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实际在劳改场所几个月就刑满释放。被告人由于被判处实刑,精神压力大,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如果宣告缓刑,缓刑考验期则可  相似文献   

19.
自古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成年人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朝阳,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希望。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3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正呈上升趋势,据权威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九十年代初期相比已提前了一至两岁,14岁以下(含14岁)的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正逐年上升,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02年的2.1%。  相似文献   

20.
盗窃罪是多发罪,常见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重持上升趋势。据我省法院统计,盗窃案件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平均比例,五十年代为17.5%,六十年代为21.8%,七十年代为21.2%。进入八十年代(1980年至1986年)猛增到32%。因此,研究盗窃犯罪产生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盗窃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犯罪形态,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1、犯罪主体趋向低龄化。在我省判处的盗窃犯罪分子中,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1980年占44.4%,1983年占46.3%,1986年占53.9%。 2、犯罪动机多数为追求享乐。过去盗窃犯罪多是盗窃一般生活、生产资料或一些钱和粮票,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而现在盗窃侵犯的对象多是一些贵重的物资和高档商品,供犯罪分子生活上的享乐。 3、犯罪形式趋向共同作案。在重大盗窃中,由于被侵犯的对象多是价值大、体积大的物品,单独作案不易得逞,只有几个人集体行动,配合默契,才能奏效。据某法院调查,一九八○年以来重大盗窃案件中,合伙作案的占60%。 4、犯罪成员有前科劣迹的多。据某法院统计,该院1985年至1987年6月判处盗窃犯罪分子114名,其中,惯犯、累犯、有劣迹的有48名,占42%。属重大盗窃的19名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