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图片报道     
9月6日至10日,金山区第二届法院文化节隆重举行。本届文化节以“公正、廉洁、为民”为主题,举办了市民庭审观摩、法官专题访谈、视察法官工作室、镇级司法调解室、举行法院社会管理创新司法实践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2.
刑事庭审证据调查是审查证据"三性"和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环节。宏观上,法官在证据调查程序中应严格按照全面性、精细性和程序性的要求核实证据,落实直接言词原则,贯彻审判公开;微观上,证据调查程序应在做好证据调查庭前准备工作、革新证据调查的顺序、坚持法官主导调查的权力和规范证据调查方法之相关问题四个方面予以完善,其中,规范证据调查方法,主要涉及如何正确对待被告人翻供,如何严格审查物证,如何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及合理评价专家辅助人的庭审作用。秉承严格司法的理念,建立健全证据调查程序,推进庭审实质化的改革,使公正司法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3.
德国、意大利都曾照搬法国的预审法官制度,又先后于1975年和1988年通过新的《刑事诉讼法》予以了废除。但德国和意大利并未完全废除预审制度,而是根据其本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起了具有其本国特色的预审制度,原由预审法官行使的侦查和部分司法裁决职权,改由司法警察、检察官、侦查法官、中间程序或初步庭审程序法官等来行使。因此,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刑事司法语境中,虽无"预审"之名,但仍有"预审"之实。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必然要求强化庭审的作用,真正使庭审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确保庭审在保护诉权、查明事实、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更要抓住证据这一核心要素,以"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为基点,对庭审实质化重新予以构建。  相似文献   

5.
事实定性错误应当属于案件事实不清的内容之一。刑事案件办案当中的程序疑难,实质上表现为审判程序中裁判规范不清。"事实不清"对于裁判行为在事实定性方面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裁判规范缺乏所导致的错案风险。严格按照程序规程进行案件审理,方可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一审调查规程"规定了证据裁判主义、控方证据完整性要求、法庭保证证人出庭、非法证据不得出示、质证等内容,是对于事实审有效性因素的努力探索。案件性质判断是庭审事实发现能力的重要内容,裁判规范应当对此进行明确规范。只有对裁判行为及其责任承担的全面理解,才能有效充实庭审事实发现的途径,提高庭审事实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6.
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为由法官行使的一种司法权力,在实现公平正义、弥补法律局限、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法官所承担的法律人、社会人、行政人的多重角色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行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需要通过尊崇司法独立、培育清明司法文化、提升法官自身修养、完善外部监督等方式来消解法官角色的冲突,促进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行使。  相似文献   

7.
1988年,李其宏怀着对法官这一神圣职业的崇敬走进了河南泌阳县人民法院。10多年来,她以“教育、挽救未成年罪犯,惩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犯罪”为工作的宗旨,恪尽职守,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形成了庭前“三查明”,即:查明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及误入歧途的原因。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家庭环境、生活环境,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其犯罪的认识和态度;庭审“重帮教”,寓教育、感化于庭审的全过程;庭后坚持到未成年罪犯所在管教所、家庭、学校、村居委会回访的工作制度。自1992…  相似文献   

8.
刘丽 《天津人大》2013,(1):34-35
量刑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依法就其适用的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规范法官审理刑事案件的自由裁量权,通过将量刑纳入庭审程序,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确保量刑公开、公正。  相似文献   

9.
倪红钢 《辽宁人大》2006,(12):18-18
为加强人大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某地出台了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办法,庭审结束后由旁听的人大代表对庭审情况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作出评价。还有的地方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类似评选“优秀法官”“优秀检察官”的活动。那么,人大代表评判法官庭审情况是否妥当呢?笔者认为,人大代表可以评判法官庭审情况,当然,上述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进行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主体性地位。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意义重大,有利于从根源上防止非法证据的出现,也有利于克服我国一元制庭审模式的弊端,从而规避非法证据进入庭审对法官的影响,确保法官公正审判,维护司法正义。这就迫切需要对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程序进行规范,才能以之指导检察实践。  相似文献   

11.
走法官职业化建设之路,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地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审判权的根本保证。近几年珠海市两级法院大力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通过一系列基础性举措,全市法官职业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以“少而精”为核心的法官职业化建设走在全国法院系统前列。  相似文献   

12.
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在于查法之遗、补法之漏、充法之魂,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通过对比中英的刑事自由裁量权不难发现,刑事自由裁量权深受法律渊源、法律思维、诉讼程序、证据来源、证据规则以及行使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若想法官准确公正的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程序、证据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保留了法官的庭外调查权,有其合理性,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保证控辩平衡、控制侦查权和维护法官的利益;但法律对于庭外调查权的规定并不完善,庭外调查权的行使也有一些弊端,违反了法官的超然中立地位和加重了法官的负担。因而对法官的庭外调查权从主体、条件、方式、期限、庭外调查所获证据的使用和权利的救济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程序性限制,将有利于克服庭外调查权在司法实践中的弊端,实现庭外调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澳门检察机关的检察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门刑事诉讼制度因脱胎于葡萄牙的法律制度 ,深受大陆法系影响 ,形成了特有的检察制度。其检察权的行使遵循职权、正当性、“检察一体化”、预审法官介入侦查权的行使、公诉权的监督行使、检察权整体行使、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原则。刑事预审制度的存在 ,构成了对检察权的分割、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5.
乔广挺  迪丽娜 《前沿》2001,(4):61-64
审判方式改革乃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刑诉法》修改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采用横纵对比和结合实际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的庭前程序、庭审程序、诉讼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作用等的分析 ,在充分肯定已取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庭审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得出目前庭审模式还具有过渡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关立法及司法解释上应当明确"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这一法律概念,将其范围界定为众所周知的事实、通过权威资料可以迅速查明的事实、法官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事实及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院在认定这些事实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则。在认定的启动程序上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申请方式启动程序和法官依职权启动方式并重;在认定的反驳程序中,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提出弱化、反驳法院认定的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的证据;在认定时间上,应当明确认定是事实审程序中的事情,并不是每个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认定。法院一旦认定了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该事实就有预决事实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特定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中存在许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案件事实,法官凭借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将难以认定。通常情况下,法官需要通过技术鉴定、专家陪审、技术咨询等方式查明技术事实。这些查明技术事实的具体方式和相关规定均因制度不尽完善或与民事知识产权诉讼的契合度不高而存在缺陷。在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完善技术事实的查明机制有助于准确、有效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使知识产权司法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上海机关动态》2002,(10):17-18
当残疾当事人走进法庭时,她亲切地关照一声“当心”;庭审结束时,她不忘道一声“再见”……一位姓王的老太到法院开庭,步履蹒跚进电梯时,一位陌生的女法官扶了她一把。真巧,这位法官就是主审此案的审判长。那位老太太输了官司还给法官送来锦旗一老太太说:“一位素不相识的法官在我上电梯时搀扶我,我认定她是个好人。我相信法官的裁决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19.
抗辩式刑事庭审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核查证据,法官举证裁量权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证作出判决及提高庭审效率的关键。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法官举证裁量权内容,是刑事诉讼立法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程龙 《思想战线》2019,45(3):150
以庭审笔录补正形式,发表书面辩论意见的情况在民事诉讼实务中多有发生。当事人在全盘了解对方当事人“底牌”和法官裁判思维的基础上,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发表辩论意见,而法官也需要以此辅助裁判观点和理由的形成。因此,以庭审笔录补正形式发表最终书面辩论意见,成为了法官和当事人“合谋共赢”的产物。从民事诉讼法理上看,该做法对辩论原则、庭审实质化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产生了很大冲击。这与我国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尚未有效形成、庭审笔录法律定位不清和庭审笔录补正缺乏法律约束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应当强化庭审实质性,明确庭审笔录的法律定位,对庭审笔录补正进行有效约束,杜绝庭审笔录补正形式的书面辩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