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婚姻减负     
依夫 《西部法苑》2001,(11):33-33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由于其本身衍生出多重意义,随之便产生了许许多多历代名流、凡夫俗子关于它的比喻。人们大多不会陌生于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那个著名的比喻:婚姻如围城。那么,为什么争相涌入的人却要竭力挣扎出来呢?问题并非缘于婚姻本身,而是由于夫妻一方或双方把所有能想像得到的美好希冀都寄托在婚姻之中,不想却终使其难承重负。  相似文献   

2.
检警一体:诉讼结构的重塑与司法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传统的诉讼结构是由公、检、法三机关的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而构成的,这是一种“线性结构”,被形象地比喻为三道工序。俗话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但公、检、法三道工序的比喻不能只是以蹩脚论之,这个比喻蕴含着丰富的司法理念的内容。三道工序,就其设计的主观意愿而言,有防止错案发生之堵截功能。但由于在这三道工序的结构中,被告人只是消极的司法客体,是司法流水线上的“物件”,在诉讼中没有其应有的权利与地位。所以,这种诉讼结构深深地打上了专政的司法理念。在这种司法理念指导下,惩治犯罪、保护社会是首要任务,因而公…  相似文献   

3.
简明全 《刑警与科技》2014,(15):114-117
“安防线缆住安防行业的重要性,就像人体的神经脉络,出了问题就会全身瘫痪。”在采访中,华建刚数次向记者采用比喻的方式去解释一些安防线缆领域内难以理解的术语与名词,他采用的比喻能让人快速听懂他所说的专业性术语,让人感觉到一种待人的平和。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司法裁判中一种重要的技艺,它能够弥补逻辑推理的不足、增加裁判的说服力和可接受性,但它的适用必须特别审慎。比喻在美国联邦法院推定隐私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种适用有得有失。其"得"体现在经由比喻推导出了隐私权;其"失"体现在论证过程的不甚严谨且造成高昂的机会成本。在司法裁判中运用比喻时,至少应考量历史与传统、现实与社会、远景与近景等因素,以期能够达成一个有效而合理地衔接过去与现在,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有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开放性裁判。  相似文献   

5.
梅子 《政府法制》2012,(8):49-49
“走后门”一词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熟语,其词义为比喻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底下获取某种利益。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政府的运作比喻为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话,监察机关就是政府系统的‘杀毒软件’。”近日,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共和国部长访谈录》节目采访时,给她挚爱的监察机关做了这样一个全新的比喻。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8年的马驭同志,深思熟虑之后的这一比喻,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由腐败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极大,让人触目惊心,因此我们必须要反腐败。但如果说把腐败比喻成社会的一大毒瘤,虽然加大反腐败力度可以不断地清除社会毒瘤,但是即便毒瘤被清除,毒瘤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是难以弥补的。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在这种社会“毒瘤”形成之前就把它“扼杀”掉呢?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内乡县湍东镇第一代表活动小组共有市、县、镇人大代表16人,组长是一位年已花甲、连任了九届的县级人大代表。该小组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组织群众拆迁、为失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群众把他们比喻为贴心人。  相似文献   

9.
试论比喻的异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修辞教学中产生比喻划界上的不同意见,大多源于对“异质原则”的不同理解。本提出辩证地理解比喻的异质原则。即判断本体和喻体是否同类,不可拘泥于简单的自然类属,必须具体分析作设喻时选择的事物属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从完全不同类到同类,是渐变的连续过渡,在中间地带很难绝然划分;本体和喻体的自然类属相同时,对本体是否有艺术表现力,可以成为辨识比喻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又称打比方,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西方人关于法律的比喻,道出了几千年来西方人对法律抱有始终如一的热忱和不离不弃的依赖情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方人已很好地把握了法律的真谛,揭示了法律之于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立法必须充分尊重人性与民情;要重视和关注法律的实际运作,正确认识和运用法律的强制力;法官的角色就是帮助在社会需求与法律之间架设桥梁。西方人独特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对婚姻作过形象比喻:婚姻好比一条行驶中的船,往哪个方向行驶,什么时候停止,是船上两个人的事。法律所要做的,仅仅是告诉他们怎么上船,怎么下船。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不会避开这艘船(个别除外)。但怎样才能自由而又合法地上船,当船难以行驶之时,怎样才能自由而又合法的下船,是每个人不能小视的问题。近几个月来,本刊编辑部派出记者进行了广泛采访,发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个入的婚姻家庭,涉及到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人们对婚外情,同性恋这些以前难以启齿的话题,也坦然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此编辑部的记…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第一个把少女比喻成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作此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作这样比喻的就是蠢材.这种说法,用在解释民法保护著作权的目的与范围问题上,可谓精辟. 民法保护的是创造性的表达或者描述.第二个、第三个用花朵比喻少女的人因为缺乏属于自己的表述,被人们认为是庸才、蠢材.  相似文献   

13.
现代长舌妇     
“长舌妇”.专门比喻那些爱扯闲话,搬弄是非之人。除却讨人嫌,令人烦之外,长舌妇们的处境乐观不到哪里去。因为她是婆媳、邻里间矛盾生成或激化的催化剂,与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有害无益。只是古往今来没有法律约束,长舌妇总可以在舆论谴责的夹缝中顽强地繁衍。现代长舌妇乃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姜颖 《法庭内外》2014,(10):46-47
第三部分微博的世界不是世外桃源 在陶渊明的笔下,“世外桃源”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理想社会。现在人们一般用它来比喻理想中的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于是,就有人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平日里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偷东西、抢劫、骂人等,都恨不得在网上多做几次。但是,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大家也渐渐明白,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没有规则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准则仍然在网络世界中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15.
纪宝成教授表示,这些年来,挤压人文社会科学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举一个例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院士制度把人文社会科学排挤在外,只有中国是这样。 纪教授说,讲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自然科学好像比较容易量化。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打个比喻:“做一张桌子,要用到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知识。但是,这张桌子做成什么款式、什么风格,能反映出美学观点、审美情趣、文化传统,这就体现了人文精神,是人文社会科…  相似文献   

16.
《易经》里说。聚而上者谓之升。它象征事物向上的姿态。 在任何门类领域,“升堂入室”都意味着达到更高境界。比喻人的学问和技艺深得师传、造诣精深:也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佘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3,(29):267-267,271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身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脉。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孩子就是这人体的血液,血流不畅的话,整个人就会出现问题。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血液和命脉问题,却经常遭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忽视。本文从目前我国虐待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根源,虐待儿童写入我国刑法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行探讨,系统阐述虐待儿童入刑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泽鉴教授把无权处分比喻为民法上的“精灵”,孙毅教授把多重买卖比喻为“潘多拉的魔盒”.“无权处分与一物数卖”专题探讨会上,学者们以《买卖合同解释》对无权处分和一物数卖的相关规定为基础,对“无权处分”和“一物数卖”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棘手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润和荣耀     
8月份中央电视台一著名女主持人在形容长江洪峰的危害时,用了一个比喻:长江就像一只恶狼。 这一比喻立刻引起了诸多人士的惊诧和厌恶。长江不是我们的母亲吗?怎么能说她是一只恶狼? 是的,这个比喻是极不恰当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长江确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特区法坛》2004,(5):36-36
临高法院院长李剑飞把管理与调研,形象地比喻为启动司法为民的“两个轮子”,明确地提出了“优化管理要效率,强化调研求质量”的工作思路,把法院改革、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