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把西方的"实践转向"与中国的实践学说结合起来,以实践逻辑为中介,建立起"参与实践"与"身份承认"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理论框架可以用于中国参与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的分析。中国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外资源条件的推动下,发起了以话语实践、创新实践和联盟实践为主的创建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凝聚了创建金砖国家机制和中国作为平等成员国参与合作并开展集体行动的共识,这一共识经过金砖国家机制加以确认,赋予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全新集体身份——拥有平等权利和对等义务的金砖国家机制创始成员国,并且随着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这一身份不断充实和深化。中国利用这一新的集体身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新作用,对国际体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解释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参与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实践主体在参与实践的复杂互动中不断学习、借鉴、创新,形成了关于国际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认知。国际体系对中国各种参与实践的回应,推动了中国新身份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在参与实践中,不断通过反思和创新,影响国际体系,促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有序的方向发展。由此,在"参与实践"、"身份承认"和"秩序变革"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因果作用机制,用于解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进程。文章将实践重新置于本体论的地位,实践生成话语和认知、造就身份和规范的本质属性,正是参与实践塑造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是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伴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学习实践重塑了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认知,进而建构和重构了其对维和行动的身份认同,并在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正向演变的互动中实现了从形式、分配到价值承认的身份承认转变.在这一曲折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中国逐渐融入联合国维和机制,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巨大变迁,是西方经典国际关系理论难以解释的事实.它需要我们转换研究视角,将自上而下的结构性分析转换成自下而上的过程性分析,也就是转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参与实践过程,实践主体不断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借鉴、创新,形成新的身份,并反过来影响国际体系的发展.因此,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双向社会化过程,其中实践逻辑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化的方向和结果.当前中国参与国际体系仍然以学习和遵约实践为主要特征,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国际体系共有知识和共有身份的形成.同时,中国的参与实践也带有自身特性,表现出整体主义、协调主义和常识主义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参与WTO进程中,身份在发生变化.从“复关”到“入世”的15年谈判实践进程,使中国成为自由国际秩序的拥护者,从多边贸易的“体制外”成员转变为“体制内”成员.入世之后,随着对WTO活动的全面参与,中国逐渐从WTO体制的被动履约者向积极建设者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8,(2):34-64
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化理论强调文化匹配是国际规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而对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的国际规范传播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社会学的"行为-结构"互动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国际政治的语际性、国际规范传播的跨文化性和翻译实践的文化融合性这三个前提出发,提出了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翻译实践参与国际规范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追踪翻译实践参与主权规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探讨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近代中西方国际秩序观存在文化层面的结构性冲突,造成外来新规范与本土原有规范出现文化不匹配的背景下,为了重新界定身份以融入西方以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作为翻译实践的不同文化取向,归化策略的运用促成了主权规范的本地化,异化策略的运用则促成了主权规范的社会化,从而实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近代主权观。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其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性质以及在教育、科学、文化和传播领域的专业权威地位,是中国恢复在该组织的席位和参与其业务活动的原因。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说,30多年来,中国与该组织关系的发展是国家学习与国际组织传授的互动过程。国家的学习经由个体学习与机构学习两种路径,促进了中国政策与体制的变迁,建构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并推动中国融入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8.
"9·11"以来美伊在核问题上的矛盾表现为两国文化建构基础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双方所持有的现实主义集体安全观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冲突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冲突,即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为主导的康德文化体系与美伊敌对关系为特征的霍布斯文化体系的冲突.建构主义在解释外交政策上忽略了国家身份建构中的内部因素,这也是伊朗难以纳入所谓的核不扩散"国际规范"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究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的互动问题,论证中国政府在转变人权理念、推进人权事业、参与国际人权规范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主导当前研究的“社会化”思维进行反思.中国学者在探讨中国与国际制度规范关联性问题时,除了注意外部影响,也不应忽视内在动力.我们应当更多地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中心,从国内一国际互动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这一历史性命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民主的核心和政治现代化的更要标志。随着阿尔蒙德和维巴“参与爆炸”的提出,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潮流,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定,都会感到它的力量和影响的存在。1985年,在罗马尼亚所倡导的国际青年活动中,已把“参与”列为国际青年的基本口号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外交评论》2015,(5):21-45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法学的通说否认“其他规范性文件”和不成文法规范的法源地位,认为行政法的法源仅仅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这种理论存在严重的问题,它建立在以立法权为核心的法源学说之上,违反了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并带来理论和实践中的大量矛盾冲突。因此,中国应当重构行政法的法源理论,承认“其他规范性文件”和不成文法规范的法源地位。  相似文献   

13.
联合阵线是国际政治中一种重要的国家间合作形式.尽管联合阵线与联盟存在相似性,但是二者在合作的正式性、合作议题的广泛性、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以及成本分担的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与联盟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勾勒出联合阵线在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特征.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实施海外军事干涉行动时主要依靠组织联合阵线而不完全依靠传统盟友,这一实践提供了联合阵线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典型案例,有助于理解联合阵线的基本形态、运作机制及其效用.考虑到联合阵线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广泛适用性,在扩展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有必要根据议题性质、利害关系和利益类型积极主动地推动联合阵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4月15日,人民大学商学院2012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春季论坛“新形势下的绩效管理:难点突破与方法创新”在人民大学逸夫楼召开,并发布了《中国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联盟2012年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15.
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的一个敏感问题,历来为两岸所高度关注.在马英九时期,两岸保持默契,台湾在加入国际组织方面有所突破.但在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亟待研究.回顾和梳理两岸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博弈历程可以发现:台湾单方面的“硬闯”无济于事,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台湾必须跟大陆积极协商,取得大陆的认可或同意.未来大陆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要坚持5条原则:“一个中国”原则,先两岸、后国际原则,政经分离原则,个案处理原则,暂时维持现状原则.台湾参与某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必须使用适当身份、名称,否则就会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不能仅着眼于当下,更要与未来两岸统一后的制度安排相挂钩.  相似文献   

16.
对医助自杀的讨论历史悠久,但普通法经验和成文法规范普遍禁止这种行为。医助自杀的反对者从滑坡论证、“杀死”和“让其死”之间的道德区别、医患关系的困境等方面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为禁止医助自杀提供正当证明,相反,其论证的乏力和逻辑的错误为医助自杀的合法性提供了巨大支持,因此,禁止医助自杀是一种错误且非理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国际高考移民”问题是科举时代的“冒籍”与“国内高考移民”问题的变种.它的出现既有留学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留学中介的不规范及身份审核不严等原因,也涉及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问题.杜绝“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的对策:提高入学门槛,堵塞制度漏洞;加强身份审核管理;加强立法,取缔非法中介机构;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应认真研究国际高考移民问题,完善我国的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泛北极共同体作为一种超越北极地区、民族和国家疆域的组织形态,内含包容、开放的特性,可以为摆脱现有的北极治理困境提供新的出路,也能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身份创造更有利的塑造空间。温特建构主义认为,国家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国际体系文化建构而成的。契合人类未来发展的康德文化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身份的塑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从现实来看,这种身份的塑造又将受制于相互依赖、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唯有从自我和他者两个方面着眼,才能有力地建构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国家身份,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英国教育家洛克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心灵活力而不是增加心灵的所有物。乌克兰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学会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学会学习,包括创新性学习,以创新性学习迎接未来。”1989年底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从21世纪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了未来教育的变化。会议通过的报告指出:“传统的教育现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联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的这样一种学习现…  相似文献   

20.
李益斌  王昊语 《外交评论》2023,(2):22-48+166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引起各国关注。在西方话语霸权的背景下,中国所倡导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等信息安全规范却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理解中国在推动信息安全规范扩散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可借助区域层次国际议程设置框架进行分析。运用过程追踪研究方法,可以观察到通过议题选择与界定、组建议题联盟、选取议程进入渠道、议题制度化或规范化四个阶段,中国在上合组织推动地区性信息安全规范的兴起与扩散,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将信息安全规范向联合国推广的尝试,此举也意味着开辟构建不同于西方的信息安全规范的新路径。理解中国信息安全规范扩散的因果机制,丰富国际规范扩散、演进与竞争的实证研究,还可以为在国际社会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推动发展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