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经济增长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7/98金融危机后的东亚显现两大举世瞩目的趋向:一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东亚经济合作全面展开、迅速推进。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两大趋向之间,还形成越来越密切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为东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其主要表现是中国越来越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东亚出口扩大的容纳器、东亚相互投资的吸收地、东亚金融运行的安全阀和东亚经济合作的推动者;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构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主要表现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和迅速推进,有利于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稳定外来投资、扩大对外投资、规避国际风险、突破资源瓶颈和平衡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2.
当前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的互动显现出恶性循环之势,其主要表现一是区域合作与双边关系的乖离,一为经济互利与政治对立的悖论。这一态势的原因和背景颇为复杂,一是中美日实力对比关系的急剧变化,二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利益分享与权力转移,三是日本衰落显现的长期萧条与政治右倾,四是美国重返亚太导致的经济分化与安全控制。为扭转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互动的困局,中国应努力实现四大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是经济互利与政治互信的良性互动,二是国家权益与地区责任的良性互动,三是周边外交与对日关系的良性互动,四是地区架构与对美战略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积极推动东亚(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构建服务于东亚(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物流平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天津作为东亚(环黄海)城市市长会议的成员,具备了支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代物流基础.为了实现对东亚(环黄海)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天津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并相应确立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步骤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积极服务于东亚(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在机制建设和具体经济成果方面成绩显著,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国主导,大国积极参与。无论是在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还是在“10 1”、“10 3”发展机制中,东盟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东盟针对东亚的战略格局而采取灵活的平衡大国战略;中日对东盟的“身份界定”基本一致;东盟倡导的合作机制为东盟的角色提供了制度保障。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东盟的主导角色符合东亚地区独特的环境,并将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小国领导大国”的奇特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5.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深入,作为世界经济重要板块的东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仍是一座孤岛.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证实了东亚合作的脆弱.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东亚必须建立自己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区域主义对抗经济全球化."10+3"合作机制的形成,为东亚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容否认"10+3"合作机制中有挫折,有障碍,但就总体而言,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尤其是近期在印尼巴厘岛峰会的圆满召开,为东亚合作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动力,东亚各国应积极参与"10+3",使东亚区域合作朝机制化方向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东亚经济一体化终于从“设想”转到“实际行动”的轨道上,但是存在诸多影响其进程的因素。中日两国在经济一体化问题上能达到多大程度的共识,是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决定性的内部因素;美国对东亚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大影响力,是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东亚地区安全格局正经历一个结构性的转变,其安全形势成为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最后,东亚国家选择何种一体化合作模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郭延军 《外交评论》2009,26(6):148-152
在当前中国国力持续提升、美日政策调整、东亚地区秩序转型的大背景下,东亚区域合作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把握东亚合作的新进展、新问题和新趋势,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相关研究,为中国参与东亚合作建言献策。2009年12月11-12日,外交学院主办了“中国与东亚合作:现状、前景与对策”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建设东亚共同体的十大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各国应形成“加强东亚合作是大势所趋”的恳切共识。中日应坚持“多边或地区高于双边”的外交原则,不把双边的分歧带入多边或地区的对话中。中日应支持中小国家在推动地区合作中发挥“牵头作用”,应认识到“一国主导型”的东亚合作模式是行不通的。中日韩应借鉴欧洲联合首先从“煤钢共同体”出发的经验,为建立东北亚能源环境共同体而努力。日本应注意使《日美安保条约》不具有任何直接、间接针对中国的成分。中日等国需要推动各自国内的体制与结构改革以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人员交往,真正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东亚各国的政治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9.
变动中的东亚经济格局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东亚经济变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周边,积极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构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东亚战略的基本框架。"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不仅是这一框架的具体承接,同时也顺应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产生了重大的战略效应,不仅稳定了中国周边局势,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出现了有利于建立日元集团的客观条件:东亚经济合作如火如荼,为日元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日本政府大力推进日元在东亚的国际化过程,为日元成为亚洲的区域货币铺平了道路;日本与东亚国家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东亚区域内货币汇率的稳定系数;日本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由垂直型走向水平型,这是日元集团形成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与东亚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玲 《外交评论》2008,37(1):60-67
<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是在东亚合作十周年之际通过的一份指导地区合作和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十年来东亚合作在政治意愿、规范建设和功能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分歧、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现,东亚合作走到了十字路口上.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联合声明Ⅱ>的出台具有统一思想、加强政治意愿、充实合作进程的作用.合作进程的延续和互动密度的加大将推动地区文化向着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13.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呈现一种"多框架并存、竞争性合作"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美国力推TPP以介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港澳台进一步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对此,中国需冷静应对TPP,同时积极促成东亚"10+X"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并积极联合港澳台,共同谋求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4.
季玲 《外交评论》2005,(2):48-53
2004年11月29至30日,第八次东盟中日韩13国领导人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一系列会议.会议确定了东亚合作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合作机制;10+1框架下的合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认为2005年的东亚合作将呈现新的局面,并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周边的外部环境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总的来说,直接压迫我们生存的安全挑战已经相对淡化,机遇大干挑战.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战略后退与战略反攻并存,短期趋势上看意图进攻;长期趋势上看趋于后退.日本陷入长期衰落的历史阶段,无力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其他周边国家可能会存在一些麻烦,但却无力对中国构成威胁.相反,在经贸合作领域存在着长远、宏大的机遇,是应该真正做实的领域,也是中国国家力量根源所在.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和作为的方向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尤其是东亚和周边地区.中国应该在周边、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大的突破性战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亚各国经济存在着高度的互补性。东北亚合作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是,经济互补性不会自动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东北亚合作面临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六大障碍。其中,排除来自美国的障碍也与日本有关。本文最后分析了东北亚合作的希望在于解决5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的民族复兴;要合作共赢,不要危险的博弈;日本在中美间的作用,韩国在中日间的作用;正常国家要有健康的政治和正常的思维;中日关系的一项过渡性的选择:政经适度分离,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17.
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05,3(2):42-47
东亚合作目前面临两个突出的、需要在认识上超越的问题:一是如何超越东亚的巨大差异性,从而形成各国对于东亚合作之共同利益的集体认知;二是如何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安全观和构筑东亚新型国际关系结构。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认为全球化推动下的共同利益构成了东亚合作的历史动力,合作安全是实现东亚和平与繁荣的根本途径和保障,而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部解读东亚经济的力作——评《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隋映辉$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9.
东亚至今尚未形成一种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安全结构,致使该地区的安全状况始终处于某种不稳定状态。本文试图运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方法,用观念、文化和认同的概念,探讨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能性、可行性。建构主义提出的"战略文化"的分析角度有助于理解当东亚缺乏西方式的安全合作模式时,还存在着具有本地域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的安全合作途径。建构主义将安全研究的焦点从国家移向跨国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生态的甚至道德的领域。建构主义为我们描绘和分析了走向安全区域主义的美好图景,那就是从两方面入手:各种层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和"战略文化"的互动,从而"建构"东亚的"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小马拉大车?——对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地位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崑 《外交评论》2009,26(2):9-15
东亚合作机制创立至今已超过10年。学界和政策界开始反思这10年历程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比如是否坚持搞东亚合作,是否坚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将美国引入东亚峰会等等。而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质疑者会问,“小马能拉大车吗”?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东亚合作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