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二题李业杰关于发展理论的研究,现在最热门的是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关于走入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我在此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问题及其相关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谈点看法,请方家批评指教。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涉及它的内涵及表现形态,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界都存在分歧。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对当代环境问题负责,学者们也看法各异,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实践上也是不可能的。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的利益,这是应该走入的理性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基础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生态价值观方面坚持捍卫"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给予其全新的阐释。文章在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新版"人类中心主义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恶之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主客二分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两大转变:“自然之子”走上“自然主人”;和谐转向冲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创建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和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6.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一种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有古希腊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中世纪神学目的论人类中心主义、近代盲目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理性反思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中,前三种属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深入理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困境,不管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评价,还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的构建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对生存处境感到不满,于是把目光投向毛泽东时代,以为那个时代是注重人文关怀的,但这是一种"误读".此外,完全漠视人文关怀,也是与人类福祉无缘的.人文关怀不等于是人类中心主义.只有走出抽象认识论解释框架,进入本体论时,准确认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会变得可能,而马克思人文关怀的全部内容才会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崔永和 《唯实》2004,42(11):4-8
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是"合目的性"与"不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人类活动"不合目的性"的主要表现是眼前"合目的"而长远"不合目的",局部"合目的"而整体"不合目的",于己"合目的"而对人"不合目的"等.其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以及对单纯经济目标的追求和价值评价体系的扭曲.纠正人类"不合目的性"的活动,应尊重自然的价值,走出狭隘的经济评价误区,在扬弃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创建新型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祥金 《理论学刊》2005,42(4):62-65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演进的分析,探讨了问题争论的思想实质,然后对其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