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在机制建设和具体经济成果方面成绩显著,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国主导,大国积极参与。无论是在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还是在“10 1”、“10 3”发展机制中,东盟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东盟针对东亚的战略格局而采取灵活的平衡大国战略;中日对东盟的“身份界定”基本一致;东盟倡导的合作机制为东盟的角色提供了制度保障。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东盟的主导角色符合东亚地区独特的环境,并将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小国领导大国”的奇特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2.
苏浩 《外交评论》2004,(4):14-21
随着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启动,东亚国家间逐渐建立起了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目前,东亚合作机制被称为10 3合作机制,它包括东盟10国加中日韩三国的定期首脑会议、东盟分别与这三国的首脑会议、中日韩三国合作、东亚13国的各种部长级会议、湄公河和东北亚次区域的多边合作安排、以及第二轨道的活动。东亚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东亚国家提供了一个开展合作的平台。东亚合作的日益深化促进了东亚合作机制的逐渐完善和提升,促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季玲 《外交评论》2005,(2):48-53
2004年11月29至30日,第八次东盟中日韩13国领导人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一系列会议.会议确定了东亚合作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合作机制;10+1框架下的合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认为2005年的东亚合作将呈现新的局面,并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魏玲 《外交评论》2010,27(2):67-81
近来,围绕东亚一体化的制度、架构与方向的讨论非常活跃,各方纷纷抛出自己的倡议与构想,“共同体”再次成为东亚合作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地区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东亚合作的现实进展两条脉络入手,探讨东亚一体化的未来架构和发展方向。文章指出,规范和制度是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素。东盟方式和东盟中心仍将是东亚合作的主导规范,多重层叠和不断扩展的制度网络是东亚一体化的动力和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模糊性和过程性是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特点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7,(1):83-106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全方位推进,加之近年来南海争端持续发酵,国外一些学者和官员开始炒作"中国正在分裂东盟"的论调。其实,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不仅一直公开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认可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角色,而且全力发展与东盟组织的关系,通过参加GMS合作助力东盟一体化和东盟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东盟在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中的作用。中国不但没有谋求分裂东盟,反而全方位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和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了应对国外部分学者的炒作、消解部分东盟国家的疑虑、推进中国—东盟关系的持续发展,中国除了继续在各种国际场合公开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扮演领导角色外,还要加大在南海问题上全面落实"双轨策略"的力度,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国—东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6.
刘江永 《外交评论》2010,27(2):57-66
未来10年至20年,东亚共同体建设可考虑推动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升级,努力把“10+3”建成“东亚核心共同体”。中日韩在加强合作的同时,可与东盟的经济、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三大共同体相呼应,以“10+3”为框架共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可持续安全的东亚安全共同体”和“和谐友爱的东亚社会文化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要妥善处理中日韩之间的关系、中日韩与东盟的关系、“10+3”与“东亚峰会”之间的关系、美国与东亚共同体的关系,以及东亚共同体建设与借鉴欧洲经验的关系等五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东亚地区化:困惑与前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玲 《外交评论》2010,27(6):29-44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情况,政治安全问题突出,架构竞争日益明显,东盟、中国与美国等关键行为体的东亚战略进入调整期。但是在复杂的现象背后,以和平、发展和繁荣为目标的东亚一体化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东亚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地区合作前景依然乐观。根据对新地区主义理论、欧盟经验和东亚模式的分析,文章指出东亚地区化应坚持软性制度主义、不对称互动和过程主导,并提出了坚持东盟制度中心、加强大国战略协调以及推进10+1务实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治理视角看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区域化现状中的争议热点除了大国关系,还有一点在于,东盟在东亚区域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是否合理。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受到质疑,与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弱小有关,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东盟的重要意义。从区域治理的视角来观察东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东盟的积极意义。东盟治理的独特机制是在长期的国际互动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形式,构成了东盟相对成熟的制度能力,也是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来源。随着东盟将其区域治理机制扩展到整个东亚区域,切合东亚现实状况的东盟治理机制将为东亚区域化提供不断推进的有利选择。  相似文献   

9.
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毅 《外交评论》2005,(1):56-60
亚洲区域合作是亚洲国家应对全球化大潮的必然要求。虽然亚洲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11月在老挝举行10+3领导人会议同意建立东亚共同体,决定在2005年年底召开首届东亚峰会,这意味着东亚合作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势必对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东亚共同体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首先需要东盟切实发挥先导作用,同时中国和日本是本地区的大国,中日两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也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05,3(2):42-47
东亚合作目前面临两个突出的、需要在认识上超越的问题:一是如何超越东亚的巨大差异性,从而形成各国对于东亚合作之共同利益的集体认知;二是如何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安全观和构筑东亚新型国际关系结构。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认为全球化推动下的共同利益构成了东亚合作的历史动力,合作安全是实现东亚和平与繁荣的根本途径和保障,而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玉渊 《外交评论》2014,(6):140-156
安全国际化是东南亚国家实现安全的基本途径,推动国际海事安全合作是东南亚国家在海事领域实现安全的重要表现。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和日本一直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主导角色。东盟海事论坛成立后,东盟在本地区海事安全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得以机制化并为大国所承认。东盟海事论坛及扩大会议为东盟国家与美国、日本和中国开展海事安全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助于保障东南亚海域的安全,提高东盟国家的海事行动能力,提升东盟总体的地区治理能力。然而,"东盟方式"、大国权势竞争以及地区海洋争端,也制约着这一海事安全合作机制的深化和拓展,讨论南海争端等问题则更有可能加剧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东亚区域合作在东盟10 3机制下取得一些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对其展开了分析,指出了东亚区域合作须解决好合作机制层面的问题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东盟的战略调整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在世纪交替前后进行的战略调整,目的是要保持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一调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经济合作为中心,以平衡大国关系为重点,以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为动力,全面实现东盟的经济振兴与战略扩展。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将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与东亚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玲 《外交评论》2008,37(1):60-67
<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是在东亚合作十周年之际通过的一份指导地区合作和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十年来东亚合作在政治意愿、规范建设和功能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分歧、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现,东亚合作走到了十字路口上.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联合声明Ⅱ>的出台具有统一思想、加强政治意愿、充实合作进程的作用.合作进程的延续和互动密度的加大将推动地区文化向着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外交评论》2019,(2):87-108
人们普遍认为,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和话语身份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行为体所处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体身份的建构作用,因此在解释东盟中心地位身份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本文借用关系主义身份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关系网络、东盟中心地位身份的可能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上是要确立"印太"关系网络在地区架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美国在区域架构中的主导作用。"印太"战略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东盟与美国在此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对东亚区域进程关系网络及东盟中心地位的护持,将是东盟应对"印太"战略挑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进程中的亚洲区域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毅 《外交评论》2004,(2):19-21
当前亚洲区域合作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二、东亚合作正在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三、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东亚合作的模式、领域,以及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实现亚洲经济发展的共同繁荣,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2001年11月在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签订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在这众多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成为中  相似文献   

18.
季玲 《外交评论》2014,(5):85-103
学术界至今对东盟安全合作进程的性质、内容与重要性等基本问题存有争议,而现有的理论研究不能把握东盟安全合作进程的复杂性与灵活性,也是导致争议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东盟安全合作视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是一群(或多个群体)实践者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采取的共同实践集所建构起来的进程。通过历史诠释与比较,本文考察了东盟安全合作进程不同阶段的历史条件、实践者、背景知识以及具体实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为理解东盟安全合作进程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10国顺应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积极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建立的,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的里程碑。对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贸易往来、交流合作意义重大。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中心城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给南宁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标志着南宁开放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深入,作为世界经济重要板块的东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仍是一座孤岛.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证实了东亚合作的脆弱.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东亚必须建立自己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区域主义对抗经济全球化."10+3"合作机制的形成,为东亚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容否认"10+3"合作机制中有挫折,有障碍,但就总体而言,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尤其是近期在印尼巴厘岛峰会的圆满召开,为东亚合作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动力,东亚各国应积极参与"10+3",使东亚区域合作朝机制化方向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