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和《外国文学简编》,是建国以来系统论述外国文学的好书,其学术价值和对我国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的贡献,毋席赘言。但它们关于《死魂灵》的分析和评价,有些问题似可商榷,今不揣谫陋,以就教于前辈和同志们。这些问题关涉到鲁迅的一段言论。他在翻译《死魂灵》过程中,由于受到他所接触到的  相似文献   

2.
说不通     
“就在同时代,同国度里,说话也会彼此说不通的。”这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看书琐记(二)》里开头的话。(《鲁迅全集(五)花边文学》)。接着,鲁迅引了巴比塞的短篇小说《本国话和外国话》,说是一法国阔人在家里招待在欧战中出生入死的三个士兵,阔人家的小姐也出来招待这三个兵,但彼此无话可说,三个兵觉得“坐在阔房间里,小心得骨头疼”。阔小姐也觉得“和他们是连话都谈不来的”。直到回到自己的“猪窠”,这三个兵才遍身舒适,有说有笑。这三个兵又和被法军俘虏的德国兵打手势交流,发现这些德国俘虏,倒是说“我们的话”的人。于是,兵们想:“这世间…  相似文献   

3.
(一)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了一对亲兄弟。他们的关系被描写成吃人者与被吃者的关系——“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时隔七年多,鲁迅在《弟兄》中又写了一对亲兄弟,一反吃人与被吃的关系,“他们两个人就象一个人”似地融洽,真所谓“弟兄怡怡”了。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弊害可言呢?似乎是找到了挽救这种家族制度的灵丹妙药。但鲁迅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假想敌”——猩红热。从而使这个“鹡鸽在原”的家庭失去了平衡感。鲁迅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国“圣人之徒”倡导的家族制度,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对鲁迅先生笔下的浙东“二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只能囫囵吞枣地粗读《二丑艺术》,甚感遗憾。最近,在报纸看到《圈点浙江四大“腐败名托儿”》(3月21日《服务导报》),觉得像鲁迅先生刻画的“二丑”角色,翻出鲁迅先生的作品来重读,我真对鲁迅先生佩服至极———这四个“腐败名托儿”早就被鲁迅先生脸谱化了,这四个“二丑”给世人上演了一场浙江的地方戏!鲁迅先生说,“二丑”和小丑不同,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看看这四大名“托儿”,果然如此,身份因贪官而鸡升,干的都是坏到骨子里的事儿:臭名昭著的瑞安“地下组织部长”陈时…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鲁迅》,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四○写的一篇专论,提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庄子与鲁迅思想、创作的关系。郭老认为:“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多少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  相似文献   

6.
王璐 《检察风云》2014,(18):84-85
2014年5月29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黎烈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黎烈文纪念展”也在鲁迅纪念馆同步展出,展览以照片、书籍以及其他大量的文献和实物展现了黎烈文的一生。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四)出生在湖南湘潭,今年是他的110周年冥诞。黎烈文广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知,主要由于他在“自由谈”主持笔政期间跟鲁迅关系密切。黎烈文与鲁迅相识相交是在1933年至1936年。据《鲁迅日记》统计,在这三年中,他跟鲁迅的交往多达200余次,黎烈文致鲁迅信73封,鲁迅致黎烈文信80封(现存32封)。黎烈文主编《申报·自由谈》时,鲁迅共投稿135篇,平均每月7篇。可以说,鲁迅的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中国《行政强制法》的出台这一立法背景所掀起的“行政强制法学”再一次理论研究的热潮,注意到《行政强制法》将以“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两大类强制行为为规制对象,而准确划清这两大行为之间的界线直接关系到具体法律的适用,通过对中外行政强制的法律制度及理论学说的比较研究,有保留地肯定了以“基础行为与执行行为分合说”为基础的“期待当事人的自我履行”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几乎都是多面手,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茅盾也是如此。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茅盾21岁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而后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开始翻译和介绍大量国外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居多,出版过《雪人》和《桃园》两部译文集,此外还译有中、长篇小说以及散文、剧本等。然而,对茅盾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个人翻译多少,而在于如何组织大家的力量系统地、经济地对外国文学进行有选择的翻译,鉴于此,他和郑振铎、叶绍钧等12人于1921年组织了文学和翻译团体——文学研究会,并对《小说月刊》进行了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9.
“文明论”是理解19世纪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线索。作为19世纪“侨居地汉学”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评论》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来界定和描绘晚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在“文明”的性质和等级方面,《中国评论》将中国界定为“古代文明”,亦即承认其具有部分“文明”特质,但其“文明”等级又明显低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另外,《中国评论》极为鲜明地坚持基督教作为最高“文明”的实质构成部分。在中国应如何实现更高“文明”这一问题上,《中国评论》提出了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国内法律、接受近代欧美国际法规则等要素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尤其强调以全民改宗基督教来作为道德与信仰的改良方案。与此相关的是,在对待由传教所引发的各种中外冲突时,《中国评论》的作者几乎一致主张军事干预,以捍卫传教权利,乃至捍卫借传教权改造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权利/权力。  相似文献   

10.
“不准把鲁迅歪曲成人道主义作家”,“反对用抽象的人道主义解释鲁迅思想”,这是二十年前批判巴人同志时提过的口号。经过那次批判运动以后,大家都讳言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直到去年,陈涌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还反复强调:鲁迅完全没有周作人那种人类相亲相爱的思想,完全没有周作人那种温和的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见《文学评论》1979年第3期《鲁迅与五四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问题》)。总的意思就是说,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与人道主义是毫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11.
普实克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启了迥异的学术思路和研究范式:普实克同情中国革命,以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肯定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品格,褒赞鲁迅的历史功绩;而夏志清受新批评派的影响,重视对作品自身价值的鉴别与评价,加上冷战背景和历史偏见,他的鲁迅研究实践了去历史化和矮化鲁迅的诉求。两人的这种学术分歧经过1961—1963年的"普夏之争"得到了更为鲜明的呈现。本文结合普夏结缘鲁迅的历史背景,追踪他们学术实践的理论资源,辨析"普夏之争"中各自的鲁迅观和鲁迅研究的特点或局限,最后反思普夏两人的文学史写作与政治偏见、作者意图、历史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经对《儒林外史》作过系统研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旧闻钞》和一系列杂文中,他对这部小说的作者、思想意义和讽刺艺术特点等等,进行了极为精辟的分析。1935年,针对资产阶级买办文人关于“中国没有伟大文学”的叫嚷,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中深刻指出:“《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这段话,对《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作了总的评价,对民族虚无主义者进行了严厉批判,为《儒林外史》的研究工作指明了路子。  相似文献   

13.
胡建淼 《中国法学》2005,28(5):57-65
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界还非常陌生。从行政法学史的视野,研究这一理论无疑仍有意义,但如果将这种理论视作与我国当今的行政立法,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有联系,甚至是这些行政立法的基础,那绝对是部分学者的误会。当今中国的行政立法与这一理论没有关系,这才是它与中国行政立法之间真正的“关系”。奉行“依法治国”的中国已与形成这一理论时的德国背景大不相同,中国已无必要引进这一“过时”的理论。《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的修改方向也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没有联系,有关修改中的棘手问题完全可以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制中绕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而得到解决。文章最后对《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的修改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散木 《检察风云》2006,(22):66-68
关于70年前的1936年,鲁迅在上海的丧仪以及其棺木的来历,我们从前得到的信息是“救国会”、宋庆龄资助的。但是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从其早年的印象和后来他的推测出发,开始怀疑这可能是一个并不“对称”的信息,同时他声明“我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只是如实说出心中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七律《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横眉”半联,毛主席曾作了精辟的解释:“‘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毛主席这一解释,一些为这首诗作注的同志也都在注释中引用。可是,有些人却对毛主席的指示和鲁迅的本意作了错误的理解。他们往往把“千夫指”曲解为“千万人  相似文献   

16.
《译文》社创立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主要成员有鲁迅、茅盾、黄源等。该社主办的刊物《译文》,创刊于上海,是三十年代专门刊登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艺杂志,二十三开本,每月一期,半年一卷。编辑者署黄源,又名黄河清,发行人徐伯昕。其实,《译文》一至三期,从翻译到编辑,到选刊图片,全由鲁迅精心设计和主编,如第一卷第一期上,鲁迅除写了《前记》外,还用三个笔名发表了三篇译文,都是在公开出版前一个多月就译好的。据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镇,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散文诗集做出不同意义向度的阐发,但极少从都市角度认识。反观《野草》写作,和鲁迅的北京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可以看到鲁迅作为"都市漫游者"对城市灰暗面的思考,对市民社会世态人情的揭露和城市发展中物质至上的诙谐批判,另一部分偏重灵魂表达的作品则以现代性的思想、西方式的表现方式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鲁迅对这一时期自己文艺创作的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一 )鲁迅在 1933年写的《再谈保留》一文中说 :“《阿Q正传》 ,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1〕 这表明他作《阿Q正传》是为了批判国民劣根性。鲁迅又说《阿Q正传》就是要使读者“疑心到像是写自己 ,又像是写一切人 ,为此开出反省的道路。”〔2〕鲁迅就是要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通过暴露他身上恶劣的集体无意识如“精神胜利法”来鞭挞愚昧落后的国民性 ,启发和激励广大群众的觉醒。阿Q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恶劣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符号 ,同时是鲁迅批判改造国民性的利斧。他认为从清末以来阿Q式国民的精神都是麻木的 ,不仅…  相似文献   

20.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是两个重要的经济法规,受到了国内外的欢迎与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直接为合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优惠条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我国的一贯方针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发展和扩大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在维护我国经济权益的前提下,贯彻了税员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就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