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但要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必须首先树立起一个富有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打造可以依托有形的自然生态、文物古址,也可以依托无形的民间文艺、土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既关系到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又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可以说,做好一个文化品牌,能够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的良性整合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统筹协调、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先行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对外开放合作相统一、实施品牌战略与重大项目带动相结合的原则。而强化组织领导,出台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广西文化产业品牌;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的融合是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佚名 《今日广西》2010,(16):32-33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布会上,对于目前电影高票价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表示,今后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国有院线多安排一些公益场次,培养一些校园院线、青少年院线、艺术院线等以降低票价。  相似文献   

4.
肖地生  顾冠华 《群众》2013,(10):83-84
万达集团的文化产业涉及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影视产业同区、舞台演艺、电影科技娱乐、主题公园、连锁娱乐、报刊传媒、字画收藏、文化旅游区等10个行业。在2013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万达与腾讯、华谊兄弟等10家企业一起获得“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领军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5.
文化因素是品牌、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品牌驱动的重要力量,品牌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是以我国传统文化强势输出为先导。通过对韩国现代化过程中本国文化输出和国际性品牌的树立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与传播,是打造国际性品牌的有效路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是我国企业通过传统文化输出、打造国际品牌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6.
卢宏秋 《人民论坛》2012,(27):59-60
基于其厚重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打造"滦河文化"品牌为抓手,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构建滦县跨越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唱响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但要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必须首先树立起一个富有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打造可以依托有形的自然生态、文物古址,也可以依托无形的民间文艺、土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既关系到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又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  相似文献   

8.
宋新柱 《前进》2007,(8):40-41
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在全国起步较晚,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凭借丰富的人文资源禀赋,在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等方面,山西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日益扩大,"华夏文明看山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我省的优势产业,如文化旅游业、影视业、演艺业、特色报刊业等,均有较快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  相似文献   

9.
顺应时代要求,高起点,大手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楚风"文化品牌,面向中外两个市场;建设一座中国荆楚文化殿堂;成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开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北崛起,推动湖北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传统节庆文化因分布范围小、地域性限制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传承有限、市场认可度低的特点,其品牌建设要经历品牌诞生(产品化)、品牌发展(产业化)和品牌稳定(产业集群化)三个阶段,并以品牌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但传统节庆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经历现代性变迁,必然会引发系列,有效的解决措施是走一条以各级地方政府为文化引导者,通过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坚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维护文化的本真性,同时以文化科技创新机制带动文化产业体系有序发展,从文化到文化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的地方传统文化品牌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许田静 《江苏政协》2011,(11):41-42
"旷世英雄的千古传奇,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军事天才的凄美爱情,英雄末路的悲怆选择",这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生写照。宿迁作为霸王故里,矢志做足项羽文章,精心打造项羽文化品牌,弘扬其亡秦必楚的雄心壮志和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与振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成都的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民间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源的品牌战略提供了可行性。从文化资源品牌转化到文化产品品牌要经历品牌定位、策划、营销、宣传、维护、延伸的阶段性连续演进的过程.有其内在成长机理。成都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内涵深厚丰富.文化样式特色鲜明,文化资源品牌极具个性。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儿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但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及规模、结构等,还是与自。  相似文献   

13.
乔卫东 《前进》2003,(2):35-37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许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场控制因素、金融支持因素、文化产业人才因素等,但文化品牌因素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品牌效应是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在文化产业中品牌效应更体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现代商品的角度讲,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形成一种心理取向,随即会变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形成特定的文化品牌。这种文化品牌的意义在于消费者会自觉地把品牌与产品联系在一起,产生特有的消费行为,就好像人们提到迪斯尼就会想到动画片,提到…  相似文献   

14.
《思想工作》2007,(9):4-4
2003年以来,自治区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旨在不断打造文化精品,培养文化名人,树立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以继承草原文明与体现时代精神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民族文化大区风貌初步显现,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在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曲艺、民族影视、文博会展、新闻出版、工艺美术与广告设计、文化休闲和特色文化旅游服务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整体实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做强做大武汉的文化产业,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积极创新和开发文化产品,将具有浓郁武汉特色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最终形成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细分行业和文化企业,打造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加快产业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荆楚文化是具有鲜明精神特质的区域文化。只有发掘和依托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理清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构建内含荆楚文化精神特质的湖北现代文化产业,以荆楚文化精神打造湖北文化产业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做大做强湖北文化产业,加速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献民 《今日山西》2004,(11):19-22
实施“建设文化强省”,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在每个山西人的心里,真的期盼着能够红红火火地打亮文化牌。文化产业是打亮文化牌的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经济结构调整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旗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培育文化品牌,并相应地形成各自的品牌效应,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必备条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山西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各级政府不断改善和优化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英 《人民论坛》2013,(12):231-233
河南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应将现代传媒引入,建构现代文化产业媒介品牌体系,从文化产业媒介品牌的系统创新、媒介品牌锻造体系创新等方面入手,借助河南省现有文化产业媒介品牌栏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行文化产品品牌系统创新,是实现河南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活力缺失、产业关联性不强、缺乏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定位不清晰、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产品竞争力缺失。对此,我们应当转变发展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激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鄢春涛 《政策》2003,(10):49-49
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十六大关于"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精神,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谋划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战略。当前,要结合湖北经济大省的实际,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坚持市场经济模式、多元化投入原则,依托文化主业、发展文化产业。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