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2.
鲁哀公姬蒋问孔子: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乖乖听话呢?孔子答曰: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听话;要不然,百姓就不听话了。有一次樊迟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又把这套话搬出来。樊迟不得要领,去问子夏这是什么意思。子夏作深刻领会状说:多么有意思的教导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出皋陶来,坏人就难以存在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5):48-48
<正>【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睇。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相似文献   

4.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6.
孔子关于“不重不威”的思想 ,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人的发展关键是自我发展 ,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就功业。如何努力呢 ?孔子指出了三条途径 :其一要忠信 ;其二要向朋友学习 ;其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孔子在强调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自己努力外 ,也不排除环境等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7.
灾难来了,大家在救灾,大家在捐款,大家在献血,每一个人都激情饱满,每一个人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必须的,可歌可泣。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相似文献   

8.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久前,一位美国朋友问:“孔子三千弟子,数量这么大,在哪里上课?”其实这是误解。孔子的教学方式不是后世那样的课堂教学,此“三千”又不是一时的人数,而是其一生中教授弟  相似文献   

9.
张晨 《学理论》2012,(30):156-157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近来有较多争议的话是理解孔子女性观的关键。孔子的女性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有其基本内容、形成原因和时代特色。为此,有必要立足《论语》,并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和孔子个人因素寻找证源,在全面把握中更客观、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知止     
《求知》2017,(8)
<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大学》【译文】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人们交往要做到诚信。"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作者简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相似文献   

11.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2.
丁锡国 《侨园》2001,(2):36-37
不知是纯粹的巧合,抑或组织者的有意安排。新世纪的开初,孔子的后人们在一个颇有寓意的时间、地点,做了一次被他们称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1月5日——新世纪的新开端:“万仞宫墙”——物体厚重、给人历史厚重感觉的明代古城门前,孔子的后人们和来自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的客人一起,为一家旅游公司的诞生剪彩。那天的仪式,吸引了许多孔子的家乡人。但他们未必知道:这个颇有些来头的企业将对他们生活的小城,对他们引以为骄傲的那位伟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曲阜3000万元出卖了“孔子”? 曲阜国际孔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宣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基本价值观,都是从孔子这里来的。解放周末:近年来,江西滕王阁、山东曲阜孔庙、湖南岳阳楼等名胜古迹,纷纷推出"背诵古文免门票"活动。这尽管是种营销方式,却恰恰结合了今人拥抱传统文化的两种方式——历史建筑与经典文本。鲍鹏山:这样的活动有它的社会意义,可以看作是鼓励更多的人去接触经典文本、深入历史文化的一个努力吧。解放周末:作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孔子传》等书的作者,您去过山东曲阜孔庙几次?  相似文献   

14.
袁礼辉 《学理论》2010,(5):107-108
《论语&#183;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文化里的和谐思想儒家经典《礼记》有一篇文章叫《礼运》,里面有一段是孔子讲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话,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儒家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这个"大同社会"大概有四个要点: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是为大众的,不是为个人的,这是它的一个要点;第二,和谐社会应该能把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来为社会服务,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很讲信用,人们都能和睦相处;第三,各种人都能够有他的适当位置来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比如说孤寡老人或者是有残疾的人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养,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每个分子都能够对社会做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0)
孔子一生志于以其道易天下,因此了解孔子的政治活动对于理解他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孔子生活的年代,鲁国政局的特点是公室卑、三桓强。三桓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世卿,三桓专鲁政是孔子政治活动的大背景。南蒯、阳虎等人的叛乱,使季氏开始考虑抑制"旧式宗法家臣"的势力,擢拔非宗法性的才能之士为其所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孔子登上鲁国政治舞台。孔子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夹谷之会和隳三都,隳三都失败后流亡国外。14年的流亡生涯,是孔子思想上趋于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9.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用道德和政治解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忽略和消解了孔子关于君子培养的资格和政治规范的平等内涵,致使"有教无类"和君臣等级成为一个矛盾而缺乏系统分析的问题。这一论调更是在西方现代平等思想研究者的论述中得以进一步强化。溯本清源,可以发现,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了社会平等的结构。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论述了人的自然平等和机会平等,并以教育活动为基础实现等级有序的比例平等。同时,通过"正名"思想论证角色义务的平等,保证治国理政者不敢胡作非为。孔子的平等思想对后世具有制度化平等意义的科举制度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制度平等的实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卫琼 《学理论》2013,(9):50-51
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