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普通的交通肇事到残忍的故意杀人,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告人药家鑫因故意杀人罪获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相似文献   

2.
2011年,民意对于死刑案件的关注与发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而药家鑫、李昌奎和夏峰俊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民意的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2011年,民意对于死刑案件的关注与发声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而药家鑫、李昌奎和夏峰俊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民意的左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陈永苗 《小康》2011,(5):115
药家鑫会不会被判处死刑,这属于法律规定范畴;死刑该不该废除,这属于尚有争议的法律理念范畴。药家鑫的生死只能取决于今日之法,生命权是一切权利中最为重要的,因此,判处药家鑫死刑,一样是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5.
实践总能为反思法律制度提供新鲜血液,盗车杀婴的周喜军有自首情节仍在一审中被判死刑,再次为检讨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引导民意"的口号最终导致法官的独白式判决,不能实质解决问题。德国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论"用交往理性代替技术理性,将司法判决的合法性建立在主体间理性交往之上,有利于死刑案件的判决而且能兼顾合法性与民意支持,对协调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莲  覃革 《当代广西》2006,(3):57-57
2005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韩桂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相似文献   

7.
近5年来,54岁的律师朱少平始终关注中国死刑审判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在,他终于看到了变化。自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下放到地方高级法院的部分死刑复核权,从此,中国所有的死刑判决将由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相似文献   

8.
西安药家鑫一案可称得上是2011年度中国司法界最为轰动的案例了。药家鑫被判死刑,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但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的是,在药案的一审过程中,法庭发放“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以下简称“意见表”)一举带给法律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一夜暴富。到2007年深陷囹圄。2009年12月18日下午一审被判死刑,2011年4月7日吴英案件进入二审。吴英的死刑判决结果依然引发了公众、包括法院内部人士在内对其罪是否至死的争议。在浙江,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赞,泾渭从来不分明。显然,在吴英案上,吴英的罪与罚,死与非死,已不再只关乎个人。正如财经专家吴晓波评论所言,这一案件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背景下发生的制度性悲剧。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南京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建设斤原厅长徐其耀一案的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徐其耀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消息传来,震惊了全省各地。更震惊了养育他多年的家乡父老乡亲。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1,(14):24-25
4月14日《扬子晚报》报道称,在西安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药家鑫一案时,现场500名旁听人员,每人都收到一份“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问卷上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一名法官称判决将“参考调查问卷结果”,受害者代理律师从媒体上得知这一情况后,已向西安中院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药案尘埃落定。舆论的喧哗、网民的愤怒都成了如烟往事。但药案的法律标本意义并没有随着案件的审结而消灭。  相似文献   

13.
读罢《民主与法制》杂志今年第23期《让李昌奎案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一文,笔者很赞同该文的观点。不过短短的一两个月里,在罪犯李昌奎强奸、故意杀人的基本事实及犯罪情节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云南省高院对李昌奎的判决便经历了从死刑到死缓,又从死缓  相似文献   

14.
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药家鑫死刑,至此,这个引发国人强烈关注的案子暂告一段落。然而,药案仍值得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死刑判决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在上诉期满后宣判前提出撤回上诉人民法院是否准许的批复》已于2010年7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88次会议、2010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媒体围绕重大案件的报道总能引发社会关注,参与讨论的,从普通群众到具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舆论的充分聚焦使审理和判决的影响超越了案件的局限,走向社会,牵动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遐想。在余祥林、赵作海、许霆、彭宇、许云鹤、药家鑫、李昌奎等案件所引发一次次热议背后,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的不断期待。  相似文献   

17.
念斌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8年冤狱,4次死刑判决。2014年8月22日,念斌被无罪释放,理由并不像余祥林案、赵作海案那样因为“亡者归来”“真凶被抓”,而是因为疑罪从无。如果念斌案没有一个不屈不挠的姐姐、如果没有张燕生等律师的坚持、如果没有中央巡视组进驻福建、如果没有京港毒物专家的鼎力相助,念斌恐怕无法吃到今年中秋的月饼了。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的刑事司法,尤其是涉及到死刑适用的司法判决,更是容易成为焦点。在这之中,司法与民意的鸿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对司法权威与公信力会带来什么影响,它们又会在推动社会法治观念进步上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9.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08,(20):15-18
2008年8月25日,海南中级人民法院对人称“海南第一贪”的海南文昌市原市委书记谢明中作出一审判决。经查明,谢明中受贿1800多万元,另有800多万元财产来源不明。法院以受贿罪判处谢明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缓。  相似文献   

20.
从药家鑫案到李昌奎案,同样的故意杀人,同样有自首情节。交通肇事后害怕索赔的药家鑫将被害人刺死被判死刑。而求爱不成。为报复奸杀姐姐、摔死弟弟的李昌奎。二审却改判死缓。两相对照激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在李案汹涌的民意面前,云南省高法相关负责人受访时慨然表示:死刑非灵丹妙药,民意不能替代审判。 判生还是判死,这是司法的问题。但两案的比较却也让一些问题凸显:网络时代。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司法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准则?司法裁判只要是出自于对法律的信仰,是客观公正的,那么。刻意屈从或违拗民意是否都违背了法治的本意?在一国范围内。对同一法条的理解和适用要不要有大致的标准?相信类似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