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产生越来越多名誉权侵权的问题。因此,探讨网络名誉侵权的课题也摆在了法学界面前。本文从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和方式入手,对网络名誉侵权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等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定因案例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谢庆元案例报道引起名誉侵权的几种情况内容真实的案例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有人认为,只有失实的案例报道,才可能构成对当事人的名誉侵权;只要报道内容是真实的,就不构成名誉侵权。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欠妥。因为报道内容真实与否,不...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名誉侵权法是由英国普通法、加拿大各省制定的法律、法令和各种防御措施共同构成的法律领域 ,名誉侵权是加拿大侵权法对人格权利侵害的重点规范内容。但是 ,名誉侵权与言论自由两者之间的冲突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加拿大名誉侵权法试图在名誉保护和言论自由两种利益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 ,通过名誉侵权构成要件、被告抗辩及侵权救济的规定 ,寻求私权与公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持肯定态度。首先从名誉侵权行为的基本特征来看,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能够构成对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的。(一)、名誉侵权的被侵害人是特定人。我们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都是特定的,即行政机关的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都是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作出的。因此受到侵权的被害人必然是特定的。(二)、名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名誉权案件不断出现,且多为新闻侵权。诉讼实践中颇多歧义,值得认真研究。一、关于新闻侵权行为的排除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几个要素来认定。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符合前述侵权构成要件,即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但是,并不是所有有损他人名誉的新闻报道均构成名誉侵权,有些新闻报道虽然也涉及了他人的名誉,表面上似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由于其行为并不违法,因而不符…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也已成为名誉侵权新的途径和手段,本文着重从微博与名誉侵权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探讨有关微博名誉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试在理论上分析微博名誉侵权诉讼纠纷的实务操作。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 ,名誉侵权案件正逐渐成为我国法院受理的一类重要的民事案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民法院受理该类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加 ;二是许多名誉侵权纠纷案件的社会影响较大 ,普遍受到新闻界和公众的关注 ,譬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与记者张林之间的两件名誉侵权案 ;三是名誉权纠纷案件审理的技术难度较大。我国公民保护名誉权的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 ,我国有关保护名誉权的法律制度也已较为完备 ,体现在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中 ,但诸如许多规定都是原则性问题 ,给法院审理此案带来技术性难度 ,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名誉权的保护问题逐渐凸显,而因为网络名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网络名誉权纠纷也逐渐增多,厘清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分析新形势下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希望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名誉侵权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当前已经达到5亿人,其信息传播量巨大,传播速度之快,加入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界域也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名誉权也受到很大的威胁和侵害.名誉权是公民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权,如何正确的划分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界域十分重要.本文对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界定进行探析,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名誉侵权以及其法律保护政策和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新闻报道,引发著名国脚范志毅的侵权之诉。是新闻操作还是名誉侵权?  相似文献   

12.
侮辱与诽谤是我国名誉侵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名誉权保护的核心为社会对特定主体的客观评价。侮辱侵害的是被侵权人的名誉感,即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名誉感是侵权法保护的人格利益,其救济范围应当限于同时满足故意与严重人身攻击的情形。我国侮辱侵权因欠缺明确的判断标准而成为名誉侵权责任的口袋,限制了文学、艺术批评或意见表达的空间。建议实践中侮辱性言辞的认定应当坚持整体性原则,严格区分尖锐批评与人身攻击,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言论应适用更宽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新闻法,当前完善新闻名誉侵权的立法意义凸显。准确区分新闻名誉侵权与新闻隐私侵权有助于侵权责任的认定和救济方式的选择;明确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界限,应弱化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并确立新闻主体的审核权用尽原则;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与赔偿数额的确定应积累有借鉴价值的案例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更正与答辩作为新闻媒体承担名誉侵权责任的一种具体方式,以完善新闻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张建波 《山东审判》2003,19(3):79-85
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构成是指新闻名誉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它是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行为人在什么情况下,具备何种条件才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其合理运用,不仅有利于确定名誉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的有无、大小,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助于新闻媒体发挥其监督、宣传作用,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学者大多认为一般侵权行为应从损害事实、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违法性四个方面来认定,但鉴于新闻名誉侵权固有的特点,譬如侵权主体的多重性、侵权客体认定的复杂性以及侵权行为形态的多样性,笔者试图从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出发,以期详细探讨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构成与认定。  相似文献   

15.
新闻侵权的严格责任造成名誉保护与传播自由间的失衡,与社会赋予媒体的使命不符,因而不适于当代社会。就具体归责标准而言,对普通人的名誉保护应适用过失责任,对公众人物的名誉保护应适用重大过失责任,后者是及时对公共事件展开充分讨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名誉侵权第一案--恒升集团诉人一案为例,分析了网络名誉侵权在具有与传统媒体名誉侵权的相同特点的同时,还具有难以确认BBS的实质侵害、难以根据过错原则进行归责等新的特点。由此提出在网上严格区分信息与言论区及其不同侵权责任、允许网上适当运用私力救济等立法意见。以此切实保障人权并继承促进网络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构成(一)比较法考察1.英美法在美国侵权法上,活着的人才可能被毁损名誉。即便是一个出生仅十分钟的孩子,如果被人称为私生子的话,也会因此获得一个诉因。另一方面,被普遍接受的是,死者的名誉毁损诉讼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活着的人的名声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当然,死者的名誉毁损也可能影响活着的人的名誉,比如说原告已过世的母亲没有嫁给其父亲。总之,对于名  相似文献   

18.
否认客观真实的律师声明,会引起公众误解,同样具有贬损名誉的违法性。律师对违法律师声明的真实性、合法性未尽审查义务的,即具有过错;若该过错与委托人的过错形成共同过错,则律师所在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名誉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9.
刘宁 《科技与法律》2010,84(2):78-82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作为一种新型知识产权诉讼,由于现行立法的缺失和有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司法操作并不统一,甚至成为规避知识产权侵权和滥用知识产权的程序手段。通过对现有学者观点的梳理和现实个案的剖析,对该类诉讼的法律依据、法律性质、受理条件、司法管辖及与知识产权侵权之诉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规范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  相似文献   

20.
张娟 《法制与社会》2010,(1):153-153
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是伴随着网络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现代侵权法的一种特殊法律责任。在网络时代如何规范该类侵权行为,平衡各方利益,对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