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近代以来几代学者都在不断尝试探索转化和创新的不同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承贵教授从认知范式的角度对此进行总结,认为存在着五种类型的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范式,即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和自我认知范式。若细加分梳,五大范式恰好为我们展示了四种不同的继承方法:批判继承的唯物认知范式、有限继承的科学认知范式和逻辑认知范式、相契中继承的人文范式以及返回自我的自我认知范式。四种继承方法各有利弊和所要面对的难题,提醒我们以平等和对话的态度来进一步推进“两创”工作。  相似文献   

2.
袁浩 《奋斗》2009,(12):61-61
年终岁尾.各单位及个人大都要做年终总结。时下.有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做个人总结时。喜欢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把成绩都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有些工作他根本没沾边,但加上了在他的“倡议下”、“指导下”、“帮助下”等字眼,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政绩。对这种“算账”方法和总结模式。群众颇有微词。  相似文献   

3.
王明孝,兰州军区某测绘大队大队长兼高级工程师。入伍近50年来,他始终矢志打赢、献身国防测绘事业,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他个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荣获四总部“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和2011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被兰州军区表彰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习成才标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界有关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治理的研究可以主要从内涵、背景、内容、研究方法、评价五个方面加以把握,并形成了“国家-社会”研究范式,它在治理中的展开代表了学术的进步。无论是全球治理还是国家内治理,我们均需要在哲学认知、政治发展潮流、社会本质属性、文化心理意识及治理评估等方面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等学校测绘实验室是培养测绘人才的重要基地,经过实验室的改革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测绘类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相关内容,并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列举了部分实验项目,阐述了测绘类实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测绘类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方法,为高校实验室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辽宁经纬测绘规划建设有限公司是集测绘工程、系统软件开发、信息数据库建设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几年来,公司通过“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凝聚了大批高科技专业人才,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公司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得了“沈阳市沈河区先进党支部”、“沈河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田田叶 《世纪桥》2012,(11):28-29
林则徐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晚清统治岌岌可危、国家民族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之时,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林则徐开始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看待西方世界,开始思考有效的救国救民方略。他关注现实,注重实效,尝试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变通自己,开始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这些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壮大自己而“制夷”,在“制夷”中得以振兴富强。但是,近代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等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作为统治阶级,作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维护者,林则徐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张昆 《学习月刊》2014,(5):32-33
一、我国国家形象的现状 “国家形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留给本国公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另一方面还可理解为其他国家公众对本国总体特征和属性的感知。前者是自我本位的“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本国公众的国家认同和归属感.后者是他者本位的“他我形象”.它直接影响到国际舆论对特定国家的整体评价。通常的意义上.我们讲的国家形象是指的后者。  相似文献   

9.
发现大脑的“定位系统” 到了陌生的地方,人们如何感知和确认自己所处的空间?这多亏大脑中的一个“定位系统”。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就是这一“定位系统”的最早发现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特化细胞如何协作并执行更高的认知功能,开启了人类对记忆、思考等认知过程理解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全面认识“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内涵 “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寥寥八字,内涵却博大精深。 自强不息,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来说,体现为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精神。中国文化讲的“自强不息”,主要是指人的自强不息。《易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无前,生生不息,人的活动也应效仿天道,做到自强不息。有了人的自强不息,才会有地区、国家和民族的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1.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中要带头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要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创先争优中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宣传,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双拥工作的文化品质,是双拥工作与生俱来的最高品质,是我党我军在实践中对双拥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双拥活动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双拥文化是加强军民团结的凝聚力量,是提高军民素质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双拥工作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更是开辟双拥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色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国际形势严峻挑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弘扬“红色文化”,应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科学性的细化、批判性的转化和开放性的深化。“八荣八耻”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伦理学的基础上既有直接沿袭也有新的发展与充实。“八荣八耻”吸收古今中外伦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为当前社会风尚及公民道德中的一盏明灯,既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不朽的理论光辉,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计划实施中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不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不能很好地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磨合等问题,应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晋商建筑样式设计彰显出如下审美特征:在建筑结构布局上依山势、顺地理,展现出简朴中蕴藏自然的特性;在建筑艺术追求上精雕镂、细刻画,呈现出精湛的技艺和典雅的风格;在建筑文化中融合了道德精神,体现出崇礼仪、尚伦理的人文内涵。晋商建筑设计所体现出的崇尚自然、舒展性灵、追求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今天的建筑艺术研究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作的新的诠释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社会文明论、群众史观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推进宁夏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列宁晚年提出,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前提,建立和加强城乡联系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农村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列宁晚年农村文化思想的逻辑整体。列宁晚年农村文化思想启示我们,要增强执政党的文化力量,提升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建立长效的城乡文化互助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方面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实现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美丽中国强调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