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的数字化转换技术、数字信息的存储技术、数字信息的组织和加工技术以及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等c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数字编码形式作品的出现。因特阿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又强烈刺激了数字编码形式作品的广泛传播c数字编码形式作品的出现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对现行版权保护制度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形成了对现行版权保护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这里将就数字技术与作品复制出版过程的版权问题、数字技术与作品创作过程的版权问题、以及数字技术与作品传播过程的版权问题等三个方面,对《著作权法》的修订工…  相似文献   

2.
版权客体制度是整个版权制度的基石。客体和对象的意义是相同的,版权的客体就是版权的对象,版权的对象就是版权的客体,两者指的都是版权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从权利体系来讲,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一种,版权又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因此,民事权利和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性应当适用于版权。作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赋予作品以版权保护的必要性。也在一定层面回应了版权客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从版权客体的历史j乏展来看,版权客体的范围经历了一个不多扩大的过程。作品可以分为文字性作品和非文字性作品,虚构性作品与事实性作品,纯粹艺术作品与实用艺术作品。基础作品与演绎作品、汇编作品等。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的版权与合理使用论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贾增岁  吴向军 《河北法学》2003,21(1):140-145
随着网络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作品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和使用方式。这些都对既存的版权制度及合理使用制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数字传输与纸介质印刷作为作品载体的功能等同性 ,版权制度与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仍具有存在的基础。由于对数字作品的版权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 ,应当首先明确图书馆对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应当尽快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输的版权保护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屈起,并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制度迂到的空前挑战,这也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论作品的独创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独创性是版权作品的本质属性”这个命题适用于所有现存的版权制度,但是有关独创性概念的规定性相应于不同的版权制度而有所不同。应把独创性作为界定版权作品的标准时,不同版权制度之间因独创性的差别导致了其版权作品正面实质条件的多样性。现存的版权制度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个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作者权体系”另一个是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版权体系”。在这两个不同的体系之间,独创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6.
欧盟和多个国家目前正在对其区域或国内版权法律进行全面修订或重点修订。文章概述了界定既有专有权范围与创设新权利、调整现行版权限制与例外制度、重新定位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新技术设备的复制税、规范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完善版权许可使用机制、转变版权行政管理机构职能、规范版权执法行为等八方面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7.
纳入版权保护体系的网络传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分成出版发行权、广播权、有线传播权等不同的权利。然而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这说明,随着传播方式的融合,调整传播的权利也必须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又一种传播方式的崛起,而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持体系,是版权制度遇到的空前挑战,或许也正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版权生态与版权创新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慧献 《知识产权》2006,16(6):27-32
“版权生态”是指版权生长的环境以及版权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它包括外部生态与内部生态,即版权的制度生态与产业生态。外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文化、制度、技术和经济,内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作品、技术和业态。版权生态为揭示版权制度的生长规律,考察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分析模式,对于改革版权制度,引导产业发展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版权法上基本范畴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雨峰 《知识产权》2005,15(1):19-24
现代版权制度建立在作者/作品、思想/表达、私有/公有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其前提是,这些基本范畴有其显明的确定性."作品由作者创作"这一理念因遭遇后现代思潮而变得不清晰,思想/表达的隐喻性注定了它们之间界限的不明确,独创性概念的模糊也颠覆了私有/公有的划分.这些构成了现代版权制度的一个难题,我们必须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0.
汤显明 《河北法学》2008,26(4):61-64
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版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源自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权条例》。新的《版权条例》于1997年订立,过去数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侵犯版权的形式愈见层出不穷,加上社会各界对保障知识产权的意识日渐提高,香港特区政府当局曾多次修订条例的涵盖范围、若干罪行的定义,以及相关的罚则。修例的目的,不但是要平衡版权拥有人、社会大众及版权作品业务使用者的利益,亦须履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遵从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规定方面的国际责任。这些法例修订工作也表明了香港特区政府打击侵权罪行的决心,并一再彰显其对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版权制度与技术保护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版权制度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版权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技术已经广泛的介入版权领域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保护措施的出现及广泛运用已经对原有的版权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究竟是以技术保护措施取代版权法,还是保留现有的版权制度而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这是目前学术界所急待探讨的问题。  一、数字化时代版权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对版权制度的冲击  版权制度是古藤堡的现代印刷术发明后,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印刷复制的可能,适应对文字作品进…  相似文献   

12.
香港版权保护制度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香港在维护“香港原有法律不变”的前提下,适应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版权保护制度从结构、形式、内容到具体适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顺利地完成了本地化和国际化的改革,为中国大陆版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较好的法律借鉴。  版权保护的基本法律──1997年版权条例。  香港原有的版权法主要是依据英国1956年版权法令制定的。它根据英国枢密院1972年版权(香港)宪令,经某些修订而引申适用于香港。1973年香港立法局根据现实需要,制定了版权条例,以配合英国版权法令的实施,但其内容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13.
版权补偿金制度是通过向复制设备生产者收取费用用于补偿版权人的一种制度。目的在于协调版权专有和公众获取作品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作品创作和传播利用。从法理看,版权补偿金能够矫正私人复制作为合理使用的偏差,解决个人使用与版权的冲突。从经济学角度看,补偿金制度是以公共政策的介入,解决私人复制造成的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4.
独创性是当今世界各国认定作品能否取得版权的根本标准。它为衡量作品能否取得著作权以及法院审理抄袭等侵权案件提供理论及法律依据。然而,不同的版权制度对于独创性概念的规定性作出了不尽相同甚至差异颇大的界定。有鉴于此,我们在分析有关国家的立法基点和借鉴、吸收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考察作品的独创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一、两大法系对于独创性概念的规定及其价值取向现今的版权制度主要分为两大法系,即: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版权体系”,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作者权体系”。这两个版权制度关于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对中国的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保护网络作品的版权,成为众多知识产权法研究学者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分三部分提出版权保护策略:一、当前我国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现状;二、网络作品的特点;三、应对网络作品的版权侵权的重点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2月,WIPO在日内瓦组织召开了一次外交会议,旨在更新由1886年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所建立的国际版权制度。一百多年来,该公约经历过多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在1971年。在此后的二十五年间,国际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版权操作领域变得分外纷繁复杂。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和因特网的发展,已经使文献、音乐、图像、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市场。对于思想作品的保护必须成为新的数字社会的一个部分。生产和传播信息服务、音像服务、计算机程序、音乐、娱乐等所依赖的财政基础越来越离不开一个清晰、稳…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跃迁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版权制度的基本原理,只是因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而对版权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为解决信任危机,平衡作品权利人与使用者的利益,人类需要智慧、勇气与合作精神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办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勃兴带给人们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全新的思维理念。面对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司法裁判者应保持克制态度,而立法者则应兼听各方意见,吸纳民间智慧,以完成版权制度在数字时代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8.
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版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大众对更多更好的网络作品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合理使用制度是这一矛盾的调节器,它既可以适当限制版权人的权利,又可以使用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网络作品的自由.我国对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没有专门系统的立法,我国在构建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时,应大胆借鉴<伯尔尼公约>、欧盟版权指令和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中对网络专有权的限制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版权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将会成为重要的作品使用方式.版权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支持网络传输的数字技术正在把各种作品的使用、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因此,网络传输不仅仅是又一种传播方式的崛起,并且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将网络传输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制度遇到的空前挑战,这也是版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孤儿作品指仍受版权法保护,但是版权人不明或版权人虽然确定但是无法联系以获得其许可的作品。近年来,对此类作品的保护及利用引起国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各国也纷纷进行立法实践,但此问题在我国尚未引起关注。通过比较大陆与香港对此类作品的现有保护制度和相关规定,进而探究大陆对此类作品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为大陆完善该类作品的保护机制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