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比较北欧、美国、不丹三种幸福形态并借鉴它山之石,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式幸福的"特色"、社会图景与构建路径,旨在厘清什么是中国式幸福,如何发展中国式幸福。中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理性主义的幸福,经济幸福水平适中,国民幸福感较高,强调社会成员共创、共享幸福,物质与精神幸福相统一,注重幸福的简约与可持续,追求人民普遍幸福。中国式幸福由经济幸福、社会和谐、精神幸福、生态文明和身心健康"五维一体"构成其社会图景。构建以幸福为本的发展目标、提升幸福生产力、减少痛苦(不幸福)因素、培育国民理性健康的幸福观、营造幸福农村与幸福企业等,是推进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杨石明 《政策》2013,(4):79-80
近年来,武穴市牢固树立发展为了幸福、幸福引领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强市与富民同步推进、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生产与生态同步优化、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发展、政务公开、环保专项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绿化工作等先进县市殊荣。一、加快转型升级,扩展幸福之源发展是  相似文献   

3.
浏览器     
《乡音》2006,(11)
“幸福指数”的由来《新民周刊》:作为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GNH(国民幸福总值),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程国栋提交了《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和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由此,“幸福指数”一说,…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对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指标提出批评,并开始探索把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由"幸福悖论"激发的不同学科对幸福的研究,推动了对发展的深刻反思,并形成了幸福发展观,致力于提高社会整体幸福。  相似文献   

5.
幸福虽然是当代的热门话题,但人们对幸福的认识相当模糊,厘清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日常生活和哲学对幸福的解读,无疑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经济、伦理、心理和日常生活解读幸福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能抓住幸福的本质。哲学的解读或许更接近幸福本质。哲学的解读说明,幸福是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体验。而人生的元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还存在,就是幸福的。至于高层次的幸福,那是逐步追求的问题,要通过反思达到对人生意义的真谛的理解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幸福的研究呈多元化取向,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关系幸福的新范式并进行了研究。幸福社会学重点关注的是幸福的实然状态,即实现的可能性。立足于社会关系的幸福实现有着以下拐点:由纯利己性幸福转向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由纯物质性幸福转向追求精神的幸福;由消极幸福比较转向积极幸福比较;由强调个人德性幸福转向建立社会德性幸福。新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调整幸福社会关系的时代,由此幸福的经济建设转向幸福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29日《文汇报》刊登潘益大的文章,近日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在沪上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城市经济愈发达,中产家庭幸福指数愈低——“伪幸福”命题的提出,反映出当下弥漫于相当人群中的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8.
田红娟 《人民论坛》2013,(11):140-142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和科学的理念,探寻幸福民生的践行路径,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对幸福民生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国富是为了民乐,是为了”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经济只是增强幸福的手段,而幸福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极大化长远的幸福,才能真正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9,(5):63-63
2009年3月9日《北京日报》刊登北京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沈望舒的精彩论点:幸福指数等概念,日渐成为国内外评价一地方美好度的新型指标体系。引导并帮助人们体察幸福、把握幸福、享受幸福,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促进人们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不断增长自身的幸福感,是人文建设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们关心最深、感受最切、困惑最多的话题。去年,哈佛大学由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幸福课”,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这里反映出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的增多,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幸福国家、幸福社会、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甚至幸福政治、幸福经济等词语,频频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2.
所谓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感受,而“幸福指数”即是衡量这种感觉的主观指标,涉及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程度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3.
人的需要不限于经济,人类文明的分类也不应仅限于以经济为中心的旧分类。人类的文明进步在于人的需要的逐步满足。人的终极需要永远是幸福。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人类文明有三种基本形态,这就是普遍辛苦的原始文明,少数人幸福主义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以及普遍幸福主义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与幸福指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成分无疑是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虽然幸福指数和国民收入间并不一定会表现出线性的关联,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不一定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甚至还可能出现精神生活恶化的特例,但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越高,人们所普遍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越高。在生产力和人均收入还未充分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增长来改善收入(国民收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改善人们幸福程度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的需要不限于经济,人类文明的分类也不应仅限于以经济为中心的旧分类。人类的文明进步在于人的需要的逐步满足。人的终极需要永远是幸福。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人类文明有三种基本形态,这就是普遍辛苦的原始文明,少数人幸福主义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以及普遍幸福主义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芳 《新东方》2006,(3):39-41
各地“两会”陆续闭幕,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幸福指数被普遍纳入地方发展目标,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指标。一、什么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我国有学者指出,幸福指数应是一个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在内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简单来说,幸福指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在我国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  相似文献   

17.
罗永双 《当代广西》2013,(17):41-41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幸福中国的重要主体。一个有持续健康发展眼光的企业,毫无疑问要千方百计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幸福感,员工对企业认可和在企业中感到幸福,企业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动力。强化幸福管理幸福感是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核心需要,每个员工努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企业要把"幸福"作为企业文化概念融入内部管理之中。"幸福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开发员工的幸福感和提升工作幸福指数为切入点,构建起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与经济管理的有机融合,必然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营造幸福氛围,培育幸福文化,开发幸福之光。  相似文献   

18.
陈岩 《前沿》2011,(5):120-123
幸福经济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学分支,以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本文对幸福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幸福经济学仅仅得到了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结论,没有触及幸福问题的实质。要纠正片面强调GDP指标的认识偏差,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认识到经济学解释力的局限性,给关注人类自身命运的其他学科领域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而不是随意扩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0,(5):F0002-F0002
<正>扬州是一座有着幸福底色的城市。去年底召开的中共扬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  相似文献   

20.
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成分无疑是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虽然幸福指数和国民收入间并不一定会表现出线性的关联,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不一定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甚至还可能出现精神生活恶化的特例,但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越高,人们所普遍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越高。在生产力和人均收入还未充分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增长来改善收入(国民收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改善人们幸福程度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