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法律上的人》一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法律所构建的人类形象以及以立法者形象出现的人类群体,其在描述中渗透了该历史进程的法哲学反思,以及在价值相对主义和多元论的哲学背景下既反对实证主义又反对自然法理论的法律态度。它促使人们从人的角度去考量法律制度从而对之保有妥当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6)
正针对台湾此次选举出现政党轮替,台商普遍忧虑两岸关系出现波折,进而影响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个人认为,政党轮替在台湾已是常态,台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大陆对台政策不等于对台商的政策。对台政策是两岸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政策,但是对台商的政策是需要用法律的角度去保护台商利益。台商作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台商的诉求是两岸  相似文献   

3.
几名“法轮功”痴迷者为实现“圆满”去“天国世界”,以自己的愚昧点燃了邪恶之火,这不仅进一步暴露了“法轮功”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极为现实的法律现象,提出了一个刑法理论无可回避的问题,即:组织、诱导他人自杀的行为应当如何看待 ?  相似文献   

4.
雪凝使很多人用高度热情甚至生命去救助灾难中的人们,让20余年来惯常从经济角度去看待一切问题的我们,在寒冷的传统节日里,重温了久违的暖意。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本文遵循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本着研究、探讨和创新的精神,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胆地提出“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的观点。目的不只求标新立异,主要在于求社会主义之“是”。  相似文献   

6.
张泓 《湖湘论坛》2003,16(3):81-82
自 198 7年我国《民法通则》实施以来 ,新闻官司日渐增多 ,这种由于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新闻或者其他作品在内容上引起侵害他人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合法权益的纠纷而导致的诉讼案例 ,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之一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 ,从积极的角度看 ,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和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人民群众已经懂得并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但从消极的角度来说 ,新闻官司往往旷日持久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当事人 (包括原告、被告双方 )的…  相似文献   

7.
中意都禁止流质契约。从规范分析入手,两国在法律术语表达、法律要件、法律后果规范等角度都存在差异。我国应借鉴《意大利民法典》之立法经验,以改善我国术语表达不周延、缺乏对直接法律效果的规定等弊端。  相似文献   

8.
董德刚在《中央党校学报》第4卷第4期上撰文指出 :长期以来 ,人们通常是从社会制度角度看待中国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 )之间的关系的 ,比较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个角度 ,以两种社会制度及其差别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是 ,我们长期把这个角度当作是看待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角度甚至是唯一角度 ,却是存在很大缺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具有多重性 ,绝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区别与对立的关系。把社会制度的区别当作是看待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根本角度 ,动辄问“姓社姓资” ,实质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9.
周波 《理论月刊》2005,(1):97-98
本文从探讨政府采购法的法律性质出发,认为需要从经济法的角度去理解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性质和作用,并对政府采购法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的重大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几十年来,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已有相当成就,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新问题,主要是计划体制下出台的民族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立法也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注重立法的效益和质量,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我们可借鉴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从新的角度看待民族立法工作,从而确立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并重的立法观念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在设计住房政策时,须把住房作为一种民生必需品来看待。既然是民生必需品,那么就不能任凭目前远非健全的市场去支配,政府还须承担起保障房的建设之责  相似文献   

12.
公法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公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公法思维是与民法思维相对应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两者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不同。运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可能会得到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果。公法思维主要是站在国家的立场,综合权衡各种利弊关系,运用公法规范作为工具来调整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矛盾。而私法的思维方式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矛盾,然后运用私法的规范来处理问题。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公法思维与依法治国紧密相关。文章先阐述公法思维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再介绍公法思维和私法思维的渊源和分化,分析公法责任和公法救济,并以此为脉络展示公法运用公法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利弊。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09,(6):38-38
驻京办有功也有过,必须客观去看待。它是我国现行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假如忽视或者有意回避驻京办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没有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仔细地评估驻京办的功过,那么,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罗秋萝 《中国妇运》2004,(12):41-41
法律本身是没有性别的。但是,现代法律确实具有、且应当具有“性别意识”。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女性在求职就业、家庭生活中遭到性别歧视、人格侮辱、权益被侵,她们感到困惑、愤怒,却不懂得或不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法律的“性别”教育应该凸现出来。妇女法是保护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劳动法律关系从属性的内涵,学术界和实务界均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说,给法律实施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理论和实务问题,需要将劳动法律关系进行基本的层次定位后,从应受制度约束之从属、契约性从属、用人单位应负社会责任之从属、社会保障作为补偿之从属、有强弱张力之从属、社会法领域之从属等角度来厘定从属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17.
在"法官经商协议有效案"中,法官认为被告所签经商协议之效力不因违反法官不得经商之法律规定而无效,其中所隐含的法律解释逻辑及深层理论基石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博弈——兼顾法律规定字面含义而符合法律体系划分所体现的法治精神的温和的实质合理性。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观之,此种解释的当代合理性在于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里,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人才,发展人才。要以人才培养人才,人才发现人才,人才引导人才的方式构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来指导我们的"人才立市"战略,造就一支能够适应营口率先崛起需要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起诉的角度指出,侦查人员在侦破毒品案件的过程中要有审判意识;各级领导应理性地看待战果;组建专业部门和配以专门的装备打击毒品犯罪。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象和论域的法律文化——概念考察与意义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法律与文化之关系:概念的诞生自20世纪中叶以来,“法律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分析工具已为国际学术界认同与接受,不过,这一概念的广为流行并未促成定义的统一化,相反,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定义始终在激烈地争夺概念的话语权,而这一概念本身也始终遭遇着世界范围的广泛质疑与尖锐批评。笔者认为,要追问“法律文化”到底是什么,必须回到问题的原点,回到概念所由产生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的背景与源流中去。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西方学者对法律文化问题的关注,其实绵延于西方法学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①但只是到了萨维尼时代,研究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