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文涛 《传承》2009,(20):132-133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时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建伟 《传承》2009,(22):124-125
民主不是绝对的,极端的民主会导致无政府主义,会危及国家权威;国家权威的作用在于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使社会朝着统一的理想、目标和方向迈进,然而,否定民主的国家权威却会导致专制主义。对于民主和国家权威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更大的背景来考察,才能对二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达到协调二者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民主不是绝对的,极端的民主会导致无政府主义,会危及国家权威;国家权威的作用在于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使社会朝着统一的理想、目标和方向迈进,然而,否定民主的国家权威却会导致专制主义.对于民主和国家权威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更大的背景来考察,才能对二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达到协调二者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有学  张书涛 《前沿》2004,(12):25-27
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家、社会、政党三者权力关系的基础上 ,指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质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国家、社会、政党的权力结构关系 ,进而提出民主政治的建设主体。最后作者认为民主政治建设应该采用政党推进和社会推动的双向综合模式 ,并对此路径选择做出相关论证。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对传统民主的一种超越,不同于谈判民主和竞争民主。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现实优势是:团结与民主的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社会联系和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决策科学民主,治理成本有效降低;矛盾冲突化解,社会稳定得到维护;民主监督加强,政党关系更加和谐。要遵循的原则是: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营造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重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升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提高政治协商程序化水平,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培育公民社会,建设法律国家。  相似文献   

7.
不良的民主不仅会加剧社会分化、激化矛盾,而且会导致"民主僵化",出现民主的合法性危机和对民主的不信任;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使经济恶化,从而加剧民主的风险.处理好民主选择、经济增长和国家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后发国家的国家建设与民主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完善的新路径:社区组织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的产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也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新进程。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中,中国日渐发达的社区组织对协商民主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契合与推动,它不仅能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构建协商民主的多元主体;孕育参与民主型的政治文化,提供协商民主发展的智识性动力;扩大社会资本存量,增强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还能制约并监督政治国家的权力,优化协商民主的制度条件。如何推进社区组织与协商民主的共同发展,成为中国社区建设与政治民主化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9.
乔翔 《学习与实践》2008,(9):100-105
在对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科学界定了国家与社会的本质,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历史运动规律,指明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三位一体”的任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前者是后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显而易见,人民群众只有真正感受到自己国家主人的权利,并通过国家各项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才能毫无保留地发挥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