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楠  翁淮南 《党建》2011,(12):43-45
这是一位被村民们称为“最有文化的人”,几乎每个人都熟悉这位“王电影”、“王文化”、“王站长”。这是一位最受老百姓尊重的“干部”,热情、随和,透着认真、执拗。七里八乡谁家有事他都愿意张罗,“领导在的地方有他,领导不在的地方也有他”。  相似文献   

2.
“我的朋友胡适之”是旬很有分量的话。 胡适除了博学,就是平和而极有睿智。他有“一多一少”。“一多”,是他获得世界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多,有35个;“一少”,是身后财物少,除了102箱的书籍,身后别无长物。  相似文献   

3.
李景贤 《党史博览》2011,(12):20-22
葛罗米柯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他任外长达二十七八年之久,有“苏联政坛不倒翁”之称。更有“恶搞者”,把莫里哀名剧《一仆二主》这四个字,改成“一仆六主”,“呈献”给葛翁。因为从事对苏工作的缘故,我有过不少机会解读他,听人讲起他,也曾多次对他进行过零距离观察。  相似文献   

4.
请您评刊     
华君武的漫画幽默且颇具讽刺力量。但他不准夸大他自己的作用,也不愿别人过誉。 曾有一篇《画有风骨,人有风趣》的报道,说他“文革”期间蹲三年“牛棚”,没停过画笔。他看后批注:“无此勇敢。”  相似文献   

5.
一错百错     
一天,尤董事长作报告时,念到“高屋建瓴”的“瓴”字时,舌头一下打了结。幸亏他脑子转得快,猜想是个“瓦”音,便接着念了下去。他见台下并没有哄笑声,心里落下块石头。会后,他一是在心里埋怨秘书小马不该用生僻字,差点出洋相;二来又隐隐担心自己是否念错了。他特地把小马喊来,找了个由头,叫他把有“高屋建瓴”这一段念一遍。  相似文献   

6.
宋志坚 《唯实》2013,(4):95-95
一 有一个叫“知道分子”的称谓开始时髦,连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例如,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就说,“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因为“别人和他说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  相似文献   

7.
<正>“灯坏了,他半夜都会上门来修;生病了,他跑前跑后。”每有访客,76岁的孤寡老人应久昌总会提起一个人;“他帮我们安上灯,晚上也能做作业了。”上小学的刘畅、刘响姐妹俩满脸幸福;“他让我知道了一支电笔的分量不轻,一颗党心的凝聚力有多强。”志愿者唐洁如此感叹……众人口中的“他”,便是钱海军。  相似文献   

8.
薛峰 《当代党员》2014,(8):30-30
网友“西风烈”想开一间时尚小吃店。“招牌要时尚,要有个性Lo—go。”他琢磨着。想了三天,“西风烈”都没找到好创意。于是,他向朋友求教。“你不如找威客网站帮忙。”“威客?”“就是网站聚集了一批专业服务供应商,针对你的服务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西风烈”心里一亮。那天夜里,他找到了猪八戒网。点开网站首页,“西风烈”就惊呼出声。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自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个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却四处碰壁。为了求职,他从英国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最后,他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编辑部。 “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他又问:“那需要记者吗?”“也不要”。对方回答说。“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都不要!”对方显然已经不耐烦了。他却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良的告示牌,交给对方,说:“那你肯定需要这…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位士兵,除了“神奇”二字,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来描述他:说是步兵,他又是“全能炮手”:说是炮兵,他又是步兵轻武器样样精通的“全能射手”:不仪如此,他还是驾驶、伞降无一不能的特种兵。今年7月,在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四届“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比赛中。  相似文献   

11.
易明 《廉政瞭望》2011,(24):6-6
一名立志考进公务员系统的朋友,几乎逢考必报。几番征战下来,也曾不止一次进入过面试环节,但最终还是遭遇滑铁卢。有人问:“你是不是被黑了?”他心态倒平和,笑而不答。有一次他私底下对我说,其实在好几次面试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了裙带关,系的力量。我揶揄他:“那你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他笑说,“天涯何处无黑幕”,继续着他的公务员“征程”。  相似文献   

12.
《党建》1994,(2)
记他一笔“人情帐”方海洋不久前,听说了一件事:某地一位税务干部忠于职守,清正廉洁,颇得同事和群众的好评。但是,有某领导为亲友免税事向他说情,遭拒绝后,该领导便对他没有好脸色。因不通“人情”,使这位干部日子“难过”。日常工作中,总有某些党员干部,包括某...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中有一位特殊的代表,别人提着皮包,他却拎着菜篮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菜篮子代表”。“我最大的愿望是全国人民买菜都用菜篮子。”谈及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4.
言富有亦当贵“清贫”王尧几经踟蹰,写下这个题目,心中似乎总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顾忌。记得去年曾带着一点寻“知音”的心情,请一位同事看我的一篇杂文,他一看标题上有“清贫”二字,便不屑一顾他说:不看这个,现在都讲致富,还谈什么清贫!我竟一时语塞。他并...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4):80-82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相似文献   

16.
明朝冯梦龙的《笑府》里辑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天,他出门遇见一个朋友请他吃饭,但他充阔气地说:“我刚吃完狗肉,饭是吃不下了,喝杯酒还可以。”于是两人就去喝酒。不一会儿,他就喝醉了,把刚才在家里吃的糠吐了一地。事后,朋友问他“你吃的是狗肉,怎么吐出来的会是糠呢?”那人沉思了一会道:“估计这狗是吃糠的。”俗话说:“顾了面皮,饿了肚皮”、“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面子”与“肚子”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死要面子的人,免不了要“饿肚皮”、“活受罪”,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今天,我们不少地方的官…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人,在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这样一个人,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大干”绰号;有这样一个人,得到过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党忠诚、群众信赖”的高度评价;有这样一个人,曾获得省劳动模范并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有这样一个人,他带领的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18.
赵亚兴 《奋斗》2006,(1):63-63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辛弃疾在他的一阙词中满怀悲愤的一句语.或许他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有个儿子又常惹他生气。才发出这般多少有些凄苦的感叹吧。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样的人生,自然难以让人快乐。不过。似乎也有例外,同样面对“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客观存在,民国元老于佑任淡泊名利,荣辱自安。写出这样一首勉励自己的对联:“不问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对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剩下的一二,自然是如意之事,“常想一二”。 那结果不就是“如意”吗?  相似文献   

19.
谁在唤我 老王假日公园去玩,刚走到湖边,听到一声吆喝:“老王!”老王连忙答应,然后东张西望,四处寻找,却不见任何人有认他唤他之意。他问老伴儿,是不是刚才有人叫他,老伴儿确认,就是有人大喊了“老王”二字。  相似文献   

20.
乡村木匠     
成新平 《学习导报》2011,(21):51-51
在白衣港那个丁点的地方,不足千人,却有两个木匠,论“名气”,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比。一个叫柏秋,他的木工活虽然做得“很摸”,但精雕细刻,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快是糠头慢是米”,经他做出来的家具光彩照人;一个叫高祥,他的手艺是以快取胜,虽然有些“毛快”,但他起早贪黑,有时一天可做几样小家具,同样受村民喜欢。他们一慢一快、一粗一细,各有所长,村民各取所需,两人均生意兴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