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曹洁萍 《求索》2014,(10):132-136
对日常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对小说艺术的诗性思考是毕飞宇近年来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对现实的关注与情怀是毕飞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起点,以现实之心去体验与思考,为毕飞宇小说把现实精神与诗性意蕴的统一、融合提供基础,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与强烈的现实关照。介入现实成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叙事伦理,而具备诗性特质的叙事表达是其小说具备高度鉴别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君  陶柱标 《桂海论丛》2007,23(5):61-6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腐败现象越来越关注,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反腐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反腐小说热".反腐小说的题材和主题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折射和反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从它的利益观视角来分析和解读反腐小说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剖析各种腐败现象,提高反腐败和拒腐蚀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时下中国.正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房产巨子、网络精英们激流勇进.引领风骚。这是一个讲求速度的年代!诚如比尔·盖茨曾经预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徐美恒 《前沿》2008,(12):170-1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在社会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中发生了一些新的动向。与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的乡土小说比较,这种变化基本可以概括为:宏观上,即从小说思潮状态看,由80年代的单线型思潮演进状态,转化为90年代以来的多元状态;微观上,即从小说文本状态看,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价值判断多元化;生命体验空前张扬;乡村世界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即城乡融合性。  相似文献   

5.
何京敏 《理论月刊》2004,(10):108-111
女性小说是女性理想性的投射,是女性本质的倒影。女性小说在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倍受关注。 女性作家因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女性小说题材不同、视角不同、风格不同,使得当代女性小说自身凸 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6.
论池莉小说的流行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频频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被影视媒体关注最多的作品之一,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池莉小说的知名度以外,池莉小说中所包涵的流行因素是它易于“触电”的不可忽视的内因。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具有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各具独特,而改革小说可谓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品种。总的来说,改革小说呈现出三种形态,即80年代前期的“理想型”、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现实型”,90年代后期的“现实+理想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前进历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四个现代化建设,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推出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开拓…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小说所展示的80-90年代广州的文化语境进行了深刻透视,对小说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都市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和考察,揭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急剧膨胀的物欲对人的精神的挤压.重点探索了女性人物精神上的迷失与成长,并为都市女性话语注入了更具活力的新质.  相似文献   

9.
90后网上征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透视90后网上征婚现象,可以看到,这是90后展现自我、追求时尚、自我中心的青春期诉求,是婚恋现实问题与社会婚恋观在90后身上的投射.反思现实中新生代婚恋观教育问题,存在着人生观教育的单向度视角和婚恋观教育缺失的现象.应注重新生代的婚恋观教育,使高尚美好情感的培养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后,在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下,都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几乎所有的城市成为无边的工地,在林立的摩天大楼的背后,被遮蔽的是如火如荼的圈地与拆迁运动.借着都市化的东风,城市文学/都市文学也就成了文学新贵.许多研究者将城市/都市文学与现代性挂钩,甚至用"城市/都市现代性"概念来概括其本质特征.笔者在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中专门设有一章,标题为"90年代小说的城市焦虑",其中特别关注1990年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即时间维度上的新旧杂陈与空间维度上的异质混融.  相似文献   

11.
侯合余 《求索》2012,(9):197-198
法国新小说与中国新小说之间形成的影响与渗透是文学界不争的事实。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小说作品与法国新小说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法新小说二者的共同之处均基于"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架座;法国新小说对中国新小说的影响更主要在于对新现实的理解与技艺上的融通。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改变目前加工深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状况。建材工业在这一转变中首当其冲,发展高科技、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建筑材料,是今后的一个方向。我国自古以来的建筑物为砖木结构。秦砖汉瓦消耗大量能源,长期伐木则破坏生态。到90年代初,每  相似文献   

13.
从伤痕、反思文学侧重关注一定时代政治环境中的人,到寻根文学、先锋思潮在超越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对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探索,90年代以来文学表现出了从生存本身出发,注重人的感性生命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历次文学思潮表现"人"的立足点的不同显示了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发展状态,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的未来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出现了新的特点:由负态向正态回归;存在着情感与行动的疏离;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当然,青年新的民族意识的表达并非凭空想象,改革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社会实效,青年从总体上对中国现实的制度与政权的认同,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改变等是其国家民族意识发生转向的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学界 ,儿童文学研究者往往可能忽视非以儿童作为受众的那些作品中的儿童 (童年 ) ,并且 ,儿童文学的“儿童”可能更偏向于作为读者的儿童。应该关注不是作为读者的现实儿童 ,而是生存在文本中的那些孩子 :小说儿童。当代小说关于儿童的主要有五个命题 :荒诞时代的孩子、经历“性现实”的孩子、与成年人同行、神秘的孩子、儿童作为小说的叙事策略 ,在前四个命题中 ,儿童基本上是写实的 ,是“故事性”的存在 ,而后一个命题则是儿童在小说中的“话语性”存在。  相似文献   

16.
李掖平 《青年论坛》2004,(2):135-137
90年代山东女作家在小说文本形式层面的艺术探索,收获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对女性命运和女性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深切关注所决定,“写实”成为其小说创作的基本手法,但这写实并不拘泥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呈现出一种表现与再现融会贯通的深化特征。同时,她们还都能灵活自如地综合运用象征、变形、荒诞、黑色幽默等现代主义艺术技法,并善于在叙写描述中注入创作主体的主观情绪与感受,有效地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内在意蕴空间和艺术形式美的弹性与张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小说在80年代经历了发轫、高潮、衰落的过程,它的产生改变了80年代的整体文学风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出于对当时文学现状的不满,"现代派"小说充当了文坛爆破手的角色,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反拨,提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不过,由于各种历史场力的作用,"现代派"小说没有及时地反省自我,过多强调了其历史合理性,而忽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传统及主体建构;站在当前知识立场之上,"现代派"小说在其发展初期应当具备既勇敢反抗束缚,又不断反省自我的流动品格。  相似文献   

18.
朱山坡是当代优秀小说家,尤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他把小说的呈现层次从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层次,提升到关注人的灵魂,从而使得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了"普遍精神"的高度,把人的命运呈现提高到了"灵魂"的高度,所有现实社会的命运遭际,也只不过是这个"普遍精神"的现实化而已;对于底层书写的执着,这是朱山坡短篇小说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时代精神也恰恰是在无数个底层小人物灵魂的普遍部分中得以呈现的,朱山坡小心地内敛着自己的同情,把底层情态尽可能以混沌一体的原生态端呈在读者面前;小说中对于想象的执着,把想象置于经验之上,从而使朱山坡的小说获得了巨大的象征性,这也是作为诗人的朱山坡对于小说的"诗化改造"。这三个特征使得朱山坡的短篇小说,多意,够味,耐看,并具有卓异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9.
贺利 《前沿》2004,(7):182-184
在 8 0年代中后期 ,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实” ,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它不屑于相信生活中已有崇高 ,以写真为主要特征 ,把文学的视点下移 ,把视野拓展到普通人的现实中去 ,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艺术精神 ,丰富了新时期文学创作 ,开创了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20.
杨宗红 《求索》2012,(1):195-197
掘藏、银走与悭吝是话本小说物欲叙事中三个常见的母题。明清商品经济的现实语境,使"掘金"、"银走"与悭吝母题与金银的流通性产生了密切联系。拟话本小说中关于这三个母题的叙事隐含着民众对于金银作为货币流通性的朦胧认知,在此基础上,以财行善者被褒奖,悭吝者则被贬斥。金银的流动性、财富的命定性、义利的共生性等观念参与话本小说的物欲叙事,是商品经济发展使然,也是民众对于金银流通性需求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