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政瞭望》2012,(21):51-51
在第32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国家粮食局倡议粮食行业干部职工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这一倡议得到了湖南省粮食局长等官员的响应,却也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这是“作秀”。  相似文献   

2.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在当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0月14日,成都市粮食局局长舒刚表示,他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同时,四川省粮食局也向全省粮  相似文献   

3.
唐正芒 《党史博采》2007,(12):28-29
1960年是三年"大跃进"时期粮食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国家竭尽全力在全国范围内调剂粮食,甚至迫不得已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但饥饿、逃荒、浮肿病及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仍呈增加趋势。就在这个关口,陈云果断提出粮食进口的建议。这在当时是许多人不敢想的。因为中国自建国后每年都出口粮食,并早已宣布中国已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说把全世界的人口都集中起来中国也能养活。那么陈云的建议提出后中央其他领导是何反应?结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1960年是大跃进"左"倾错误造成的经济困难最严重的一年,这种困难更集中地体现为粮食的紧张和危急.党中央发出的关于紧急调运粮食的指示、批示、通知等文件多达十五、六次,中央有关领导在讲话中强调粮食调运更多.这一方面体现出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高度关切,另一方面折射出当年粮食问题的极端危急,也昭示出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告诫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必须警钟长鸣,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共提出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革命战略,鄂豫皖苏区的地缘优势适应了这一战略。但是从形成之初,鄂豫皖苏区就为粮食问题所困扰,李立三"左"倾错误更加剧了粮食危机。在严重困境面前,鄂豫皖中央分局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缓解了粮食危机。形势稍有好转,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鄂豫皖中央分局盲目执行威吓武汉计划,红四方面军作战失利被迫撤离苏区,粮食问题再次趋于紧张。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要求执行进攻路线。由于粮食短缺,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未果,其军事行动逐渐为粮食所支配,最终也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  相似文献   

6.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措施,从而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能得以长期坚持贯彻执行。粮食"三定"工作对于长期保证我国粮食的基本需要,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1954年的粮食统购中购了过头粮,加之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存在某些强迫命令现象,导致1955年春部分农村形势一度颇为紧张。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粮食"三定"到乡和"三定"到户的政策。粮食"三定"政策的贯彻,稳定了农民情绪,缓和了农村紧张形势,同时也使农村统购统销制度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8.
正粮食现代物流对降低粮食物流成本,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明确了"两纵两横、四大通道"的整体布局;作为国家规划的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苏州市出台了率先基本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太仓"十二五"规划则提出了把太仓建成长三角粮食物流重要的节点城市。随着太仓港综合保税  相似文献   

9.
按照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总体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分三步走,分别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使我省粮食总产量分别提高到1100亿斤、1200亿斤、1300亿斤。这不仅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给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粮食局在五老峰风景区以修建粮食系统"培训中心"为名,挪用国家粮食储备库资金修建"云峰阁"宾馆,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近日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虽然国家粮食产量九连增,但是粮食供求总量趋紧,而且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韩俊指出,近年来谷物进口可以用激增来表述,去年进口的谷物是7700多万吨,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算,去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黎明 《党的建设》2008,(6):30-31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党中央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十七大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的九大措施,条条都与粮食密切相关。那么,当前我省的粮食安全形势怎样,粮食供需有什么特点,保供稳市的长效措施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水清。  相似文献   

13.
视野     
《先锋队》2015,(8):50-51
国家粮食局:鼓励民资入股国有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最近,国家粮食局要求各地粮食部门创新粮食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粮食企业"走出去",争取纳入地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布局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的粮食产业新格局。国家粮食局鼓励粮食企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粮食企业"走出去",争取纳入地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4.
粮食流通问题,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历来是一个大问题、大难题.在这方面,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大量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大致看来,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平籴",再到西汉、北宋一度出现的政府全面干预,复到近世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该过程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小农大国的缓慢演进趋势是大致吻合的.其中,乾隆帝的一整套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主张及政策出现在古代史的末期,其意味尤其深长.  相似文献   

15.
1950年上半年的粮食大调运,是新生政权为克服灾荒、反击封锁、稳定物价、调剂余缺的重大举措。党中央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全国上下大力协作,顺利完成了这次全国粮食调运。这是一次巩固新生政权、心系人民利益、检验民心向背的政治行动。与1960年的粮食调运比较,凸显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贾晶 《奋斗》2020,(7):72-72
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向来是中国人的粮食安全观。《尚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黑龙江粮食在‘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的地位,不负国家期望,坚决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省要巩固粮食生产大省地位,保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保障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  相似文献   

17.
梁林丽 《共产党人》2012,(20):49-50
全区第一家建立市级原粮储备。全区第一家开办"国有放心粮油超市"。全区第一家开展"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全区第一家开展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建设。全区第一家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区第一家建立标准化成品粮油储备仓库。全区第一家全国百强军粮供应站。……多个第一,使得石嘴山市粮食局成为宁夏粮食行业的"领头雁"。近年来,石嘴市粮食局科学谋划粮食工作,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石嘴山市粮食流通市场繁荣稳定、经济社  相似文献   

18.
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根据早前《生命时报》的报道,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按较保守的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这一组组数据,何止是触目惊心,简直有些耸人听闻。历史以来,中国以勤俭节约著称于世,然而,曾几何时,这一优良传统被奢侈浪费冲击得体无完肤。这与权力部门的公  相似文献   

19.
黄俊毅 《求是》2012,(20):64
最近几年,国际粮价持续上涨,中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了吃饭问题,实现了粮价基本平稳,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做出了贡献。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连年增产是后盾。我国粮食从2004年以来,连续8年增产,年均增产350亿斤。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迈上1.1万亿斤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产1万亿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年增产,保障了粮食供求平衡。二是国家储备是利器。目前,我国粮食库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土地流转在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抛荒地的复耕等方面对粮食安全又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乱用耕地、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又对粮食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必须审慎推进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