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菲 《法律与生活》2009,(16):54-55
不知是谁给未婚男女同居起了“试婚”的好称谓,甚至还有人对此大唱赞歌,如果你见到这对当事人,你也许会对同居有新的认识。要知道,以前“同居”一词在法律上被称为“非法同居”,这能是好事吗?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授开车去学校上课,刚到校门口,时间到了,于是就违章停到了路边。有人过来制止,教授说:“我交罚款就是了,不就是罚钱吗?”  相似文献   

3.
潘勤 《江淮法治》2011,(22):11-11
“小悦悦事件”后,面对民众的激昂情绪.有人反问:“你愿用全家的幸福做你高尚人格的赌注吗?你就不怕吗?”有人回答:“是的,我们怕。我们都怕,毕竞,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没有足够我们乐施好善的财富:没有‘生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死有所葬’的社会保障;没有‘善有所保,恶有所报,权有所惧’的法律撑腰。  相似文献   

4.
程成 《法律与生活》2009,(10):62-63
当你返还借款时,通常会向对方收回自己出具的借条并将之销毁。但你听说过已撕毁的借据会重新亮相、死而复生吗?你又听说过竞有人持这些重新亮相、死而复生的借条提起诉讼,让你再次还款,甚至被法官采信吗?  相似文献   

5.
佑晶 《政府法制》2009,(12):25-27
主持人:青梅 访客:彩色泡泡(大学生)、新起点(学者)、紫水晶(企业高管)、笑沧海(法律专业人士)、水立方(法官) 青梅:如果有人面对面地问你:“你怎么能证明你没死?”你十有八九会认为这人“有病”。我一个大活人就站在你面前,还需要证明吗?但是,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种制度,它规定说:你每年必须亲自跑到政府职能部门,向他们当面证明“你还活着”;或是将自己“右手摸着左耳朵”的照片交给他们验证你还没死;甚至要求他们到公证处公证自己还活着……  相似文献   

6.
吴维仁 《江淮法治》2011,(15):63-63
写下题目,不禁心有不爽:老祖宗为后人留下的“无为”的地名.任你怎么组词说道,都不免有负面理解之嫌。这不,笔者下文要说的,明明是故乡无为文化事业的多有建树,然一看标题.说不定有人会拆成两个词“文化”“无为”来说事,你能爽得起来吗?  相似文献   

7.
幽默     
《政府法制》2012,(36):33-33
不方便 一次,一女同事正在卫生间中,有人打来电话找她。 办公室小刘在电话里告诉对方:“你朋友正在方便,现在不方便。等你朋友方便的时候再打电话给你好吗?”  相似文献   

8.
武军 《中国公证》2012,(6):64-64
又是初冬。清冷的风,让人容易沉浸在回忆中。“武公证员.您好,你还记得我吗,我是YY。”这个时候接到这个当事人的电话.说实话.我心里有点不祥的预感。“记得,你好!有事吗,上次的事情顺利吗?”“恩,顺利,已经拿到房产证了。”我其实很想问“你妈妈还好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说出口。  相似文献   

9.
胡晓青 《江淮法治》2013,(18):24-24
成都一女孩父亲因认为“上大学没用”,而拒绝提供学费供女儿上大学,这让一直生活在“鲤鱼跃龙门”、“范进中举”、“一考定天下”氛围里的中国民众,一时惊愕不已,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赞成,亦有人反对。当今的社会,上大学是不是必然的出路?大学花费的高昂费用,你认为值还是不值?  相似文献   

10.
幽默     
《政府法制》2014,(18):33-33
太喜欢 男友:“我送你的生日礼物喜欢不?”女友:“嗯,可好看了,贼喜欢!”男友:“真的吗,那咋不见你带在身边呢?”女友:“刚刚不是告诉你了吗?贼喜欢,被偷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而何为人格尊严?有人戏解道,人格尊严就是成家有车有房。但试想,如果你与家人的谈话随时会传到网上,自己的年辆在行驶中经常被拦下检查,自己的居所时刻有可能会被警察闯入,这样的生活算是有尊严的生活吗?  相似文献   

12.
有人问我:“你们律师无异于个体户,入党有用吗?”也有人直言不讳:“你是律师,你就挣你的钱,入党干什么?”  相似文献   

13.
公证人是从事专业法律服务的职业人员,如人们习惯称呼的那样.叫“专业人士”。专业有什么标准吗?我够专业吗?这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经常自问自答的问题.如果你在看足球比赛的时候说了一些很不专业的话,懂球的朋友当场笑话你“业余”.说你“也就是个瞧热闹的水平”,你可能就是哈哈一笑。是啊,我本来就不专业,为什么要脸红呢?  相似文献   

14.
年轻的读者朋友们,您是独生子女吗?如果是,您有没有想到过今后情况下,一对夫妻要赡养四有的人甚至更多。因此,有人把老人视作为自“累赘”。Violet告诉您:不要抱怨,让全社会来赡养老人,这正是社会工作者发挥力量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快乐驿站     
木子 《政府法制》2012,(14):47-47
另请高明 莉莎:“爸爸,这道算术题我不会算。你能告诉我吗?” 爸爸:“你说说,是什么题?” 莉莎:“有个人每月薪水300元,他太太每月却要花去320元,问……”  相似文献   

16.
沐昌礼 《江淮法治》2013,(21):42-42
“喂——你是缪代表吗?我们是巢湖市人大常委会,你在哪儿?”  相似文献   

17.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电话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了。但你知道中国第一个电话号码是多少吗?在电话刚出现的时候,全国的电话号码都是怎么设的?当时有没有区号?人们都是怎样打长途电话的呢?  相似文献   

18.
世间是否鬼?众说纷纭,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2011年明,农历七月十四,民间“鬼节”前一天,在江苏洪泽湖滨,居然有三人在深夜遇到了“鬼”,并由此演绎了一幕女鬼索魂,引发无名男尸案和死亡索赔案,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08,(6):73-73
“以后爷爷再来看你”——3岁半的罗梦夕在地震灾难中失去了母亲,睁着大眼睛静静地躺在救护人员的怀里。胡锦涛总书记满含真情地俯下身子,亲了亲她的小脸儿说道。“有没有人?底下有人吗?”“有!”——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回应。就这样,他不停地冲着废墟大喊;100小时——“喊”回来的一条生命。  相似文献   

20.
成事在天     
谢胜瑜 《政府法制》2008,(22):51-51
事情办砸了,领导责骂下属。下属回道:“你骂过瘾了没有?你不是常说领导是天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成事,人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