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赫剑梅  马忠才 《前沿》2015,(2):91-93
"中华民族"是近代历史上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的一个民族实体。在历史叙事中,其内涵与外延多次发生变化,最终被发展为包含国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民族概念。当代社会,为了积聚合力,维持稳定和繁荣,国家话语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建构,其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建构论视角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及其当代话语,尝试以民族学视角评析国家话语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燕丹子》与《荆轲传》均为我国古代早期相对成熟的叙事文。尽管二者的题材相同 ,但它们的叙事视角、主题和结构有很大差异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文体意识。《燕丹子》的叙事视角为个性视角 ,目的在于叙述太子丹复仇这一历史事件 ,叙事呈“线状结构”;《荆轲传》采用历史视角 ,主要为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立传。其叙事建构以荆轲为叙事中心 ,向四周辐射出去。后代文人以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为圭臬 ,同时继承《燕丹子》采摭异闻 ,虚构故事的传统 ,对后世杂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书勤 《理论月刊》2005,(11):128-130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对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莫言小说叙述中的一大特色.从不同的叙述模式看,他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形态经验自我型的、混合成人视角型的、纯粹儿童视角型的;从儿童所"看"所"视"的内容看,他的儿童视角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洞察社会世相的"向外看"和反观、省视个体生命的"向内看".而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小说的叙述姿态和审美情调等则内蕴着莫言作品中儿童视角的情感发生机制及其复杂的心理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在商业电影上的又一次成功。虽然在题材上它不是冯小刚所擅长的喜剧题材,但由于在叙事策略和价值观诉求上能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这部影片在遭到不少批评的同时也在票房上获得了成功。本文以"叙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这部影片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情节设置上的特点,认为在叙事策略上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是《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在商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对"转型语境"、"司法过程"和"二维叙事"三个基本问题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司法过程中"实然方法论"与"制度方法论"、"道德叙事"与"法律叙事"等"二维叙事"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反思。我们发现,此种"二维叙事"现象深深植根于现行的意识形态、制度设计、职业安全和人类固有的心理倾向等事物之中,但是为了实现法律正义,我们必须实现当下方法论叙事的法律转型。  相似文献   

7.
戴永课 《湖湘论坛》2007,20(2):57-58
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但突破的重点与方式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但人物心理刻画的视角与方法以及对"人"关注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在叙事语言上,茅盾用词华丽铺陈、细腻生动;老舍则惯用纯粹的北平方言口语,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8.
赵杨  董贵山 《求索》2013,(8):146-148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五十四年间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及诸侯公卿争权夺利的割据混战。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视角,那么就很难再现这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因此本文对《左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研究。笔者将《左传》中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并主要结合《庄公》《僖公》进行了具体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陈红  米丽艳 《长白学刊》2021,(2):141-147
道德榜样叙事作为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总体历史进程中持续展开并不断进阶。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榜样叙事发生了整体性嬗变,表现为:主体从主客二分转向主体间性;本体从单层面转向多层面与耦合化;媒介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和全媒体;环境从现实性转向"虚""实"交融;思维从单向式"灌输"转向沉浸式引导。新时代道德榜样叙事应把握好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政治为魂、受众为本、内容为王、协同为要,不断增强道德榜样叙事的生命力、关怀力和感召力,促进道德榜样叙事行稳致远,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满足新时代人民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0.
过去由于宋话本篇目的不确定性,常常"宋元"并论。由"说话"伎艺发展而来宋话本,在叙事结构的设置和叙事视角的控制上,保留了"拟书场"的叙事模式,同时宋话本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叙事,使他笔下的儿童群象常常脱离世俗的道德禁忌和伦理规约,他们命运多舛,被成人世界遗弃,却在未来性向度中转变成少年英雄;他们乳臭未干,又备受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这些儿童群像以一种憨态可掬的叙事口吻、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复调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莫言独特的儿童母题,再现着成人社会的原生态面貌,并在一去不复返的现代性时间维度里重新建构莫言的童年失乐园。  相似文献   

12.
李鹏飞 《求索》2012,(12):194-196
当代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叙事形态。传统叙事是由角色、情节、结尾构成的封闭式系统,作品单向地由作者流向读者。而超文本叙事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媒体构成的开放式系统。在作者层面,作者身兼编程者、管理者、叙述者的多重身份,负责建构系统规则,与读者共同设定话题与语境,在话题与语境中完成情节设定与角色建构,引导读者阅读、阐释或共同完成作品。在阅读层面,读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传统叙事中的由作者前定的"情节"转向为由读者主导的"进程",读者的行动推动叙事进程,读者的选择最终导致意义的产生,结局成为个人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初探次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腾 《湖湘论坛》2003,16(3):57-58
犯罪的人无疑是不道德的 ,这是就道德一词所包含的价值含义而言的 ,道德行为 ,同时指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善的行为 ,而道德还有一层含义是指可以用善恶等价值来进一步区分为正道德、负道德 ,和次道德或亚道德的行为。正道德指善的、好的、具道德正价值的行为 ,负道德指恶的、坏的、具负价值的行为 ,那么次道德是用来指恶行为中所包含的善 ,反映一种善恶并存 ,恶中有善的评价。进一步来说 ,可以这样来定义 :犯罪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 ,采取道德手段减轻了犯罪行为对社会或他人的危害 ,但不能使整个行为的危害减少到零 ,称为次道德。一、次道德…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的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背景之下,建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政治命题的话语叙事体系,对于让这种“新的选择”逐步走向世界场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一种全新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建构出以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叙事、宏大与微观辩证结合的方法叙事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结构,以立体式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特质、比较优势以及对外传播的可能性;进而置于这一话语叙事结构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话语的创新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通融中外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叙事的叙事人视角在制作文本时都是媒体的即“我”的视角,而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与文学叙事比较则是不同的,各有其特殊内涵。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6.
何海巍 《前沿》2006,(5):234-235
文学作品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必然包含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当代文学作品中日嚣尘上的欲望叙事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在整体上对于道德价值的困惑。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与道德价值的关系的阐释,对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认同和非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消解的分析,以及对文学自身特殊的规律性的理解来剖析这一现实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认定涉及与贪污罪的区别、实行行为的认定以及犯罪的叙事建构等若干问题。实践中,基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评价、对案件事实本质的认识偏差、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这一定罪基本规则的违反,以及不同的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而易导致定性失当。应抓住以构成要件事实为主体的案件核心要素,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全面而客观地描述案情,作出合法合理的规范评价,避免重复评价,科学地叙事建构,才能准确定罪量刑,才能更好地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才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对当代动物叙事创作进行类型学层面的考察,对其类型本质属性——内部功能形态的相关研究是一个核心向度。其中包含对"动物叙事"各个情节功能项的分布、排列及其特质与价值规约的必要阐释,"起因与前兆"功能项即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所在。有必要对人类与动物分别承担叙事主语的角色担当不同情况加以区分:把动物作为受难者,即"动物陷困"的起因与叙事前兆作为考察的核心基准,探询忍受生存之困,误入它境,目睹亲友之死三类核心功能表征;把人类作为受难者,其"陷困"情境设置及其叙事逻辑中,可推导出"重塑"、"遗失"与"允诺"功能项各自设置的方式、特质及其意义所指。这样的研究范式为后续研究中包括"陷困过程"、"解救过程"与"结局预设"等功能项的阐释做出必要的回应,最终也将导引出对动物叙事深层结构的发掘与深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以"人民网"台湾频道2012年台湾选举辩论会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用定性阐释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新闻框架"为理论视角对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建构出消息来源、叙事模式、主体形象、价值立场四大类目作为编码指标,同时结合新闻偏向的概念,考察新闻报道如何在特定的"新闻框架"中表达媒介倾向、意识形态和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阐释如何通过这种关系的运作贯彻对台报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