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但广泛的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带来政治稳定。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是一对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内在统一关系的命题。要正确分析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寻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胡绍元  钟纯真 《前沿》2011,(19):38-4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私营经济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也随之而产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随着"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的进一步提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形成了相应的政治参与模式;但现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与有序政治参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本文试图探究私营企业主在现行政治参与模式下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袁明旭 《思想战线》2016,6(4):64-70
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持续性政治稳定的手段。学者们多维度地研究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思想,但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却关注甚少。亨廷顿全面考察了世界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改革的观点。 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以政治秩序作为改革前提,通过强化政治权威和政党组织建设,确保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吸纳力, 有效融汇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策略性地获取和扩大改革的支持力量,平衡政治关系,持续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改革观, 其政治改革理论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网路政治参与,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现象已经影响到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公民利用网络平台参与政治,表达诉求,以此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网络政治参与既不同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又与其交织。它建构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5.
赵臻 《理论月刊》2008,(4):12-1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政治参与机制是民主政治运行的桥梁.本文认为,加强政治参与机制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其能促进政治稳定、实现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及促进社会公平和促进党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政治热情"到"政治参与"的政治话语转变与政治参与形态的提升,以及由动员型政治参与到自动型与消极型政治参与并存的转变。青年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发展,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在推进治理方式变革和协商民主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政治参与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息息相关。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民各项权利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规范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8.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影响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共权力部门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论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法,它是指公民介入政治过程的实际行为,包括选举、集会、参加社团组织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具有特定涵义的类型。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因素有参与机制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状况、宗教信仰、信息获取等。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参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政治参与"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两个重要命题,蕴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内核与现实有效途径.人民政治参与为社会提供一种政治伦理根基,有利于凝聚社会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适应时代进步与现实需求,显示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丰富内涵和持久张力.人民政治参与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企业白领"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之一,就其政治参与环境而言,有其自身特质,无论是其政治参与的宏观体制,还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力度,抑或具体而微的政治参与途径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本文着力探讨了"企业白领"政治参与未来趋向,认为制度性参与仍是未来主角,参与方式将难以发生显著变化,另外,政治参与的层次将会发生跃变.  相似文献   

12.
尹娜 《传承》2009,(22):132-133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公民权利意识高涨,政治参与愿望强烈。新阶层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参与是社会全体公民参与的一部分。关注并引导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尹娜 《传承》2009,(11)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公民权利意识高涨,政治参与愿望强烈.新阶层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参与是社会全体公民参与的一部分.关注并引导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建伟 《理论月刊》2012,(3):180-184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亨廷顿以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协调程度为参照系,论述了中产阶级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强调处于成长阶段的中产阶级政治上倾向激进,是政治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已经壮大和成熟的中产阶级政治上趋向保守,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力量。他还分析了中产阶级中的青年学生和部队军官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践并被实践所检验,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对于我们今天引导和规范中间阶层健康成长、建设和谐的橄榄型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有效的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体系的稳定,而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必须以广泛的政治参与作为其合法性基础.但是,政治参与并非一定能带来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统一,不仅有赖于政治系统的开放性,也有赖于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可以规范权力运行,整合公众意志,减缓参与冲击,实现社会公正,这些都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在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同时,为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实现社会稳定,又必须用法治原则塑造和规范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和环境.  相似文献   

16.
发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实践昭示,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存在“扩大趋势”中“局部失序”的问题。发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关键在于发展程序政治,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包括:培养和提高公民有序参与素质,建立、完善政治参与规范体系,推进政治参与法治化,以及政治参与行为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17.
贺筱华 《前沿》2007,(12):128-130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剧烈,中间阶层在社会的崛起与变迁,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研讨,其有序的政治参与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战略。但目前,我国中间阶层在政治参与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假性"政治冷漠,这是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一种表现。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冷漠现象,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其内在的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8.
金毅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42
理性包容的政治文化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而政治参与盲从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的反映。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公民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某类信息的刻意放大,都会使民众的政治参与理性大打折扣,导致盲目参与、跟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要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打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就要树立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包容的网络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农民主要是在利益驱动下参与政治,但这种利益主要是农民掩藏在"义务动机"之下的不太敢于承认、不太明确的利益.国家通过村民自治制度的供给拓宽了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除了民主选举之外的其他制度性正式参与方式几乎都成了摆设.要对农民进行利益维护的培养和教育,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并正确看待非制度性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交汇、理性和非理性交织、潜伏性和爆发性交替等特性,其正面效应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推进政治参与的深度,增强政治参与的效度,而负面效应则会弱化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造成信息不对称,危害公共利益以及侵害公民权利等。为此,需要采取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持畅通的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科学引导,确立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合理规范,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加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培养等措施,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