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妍 《河北法学》2005,23(5):49-52
企业对其名称是享有名称权还是名称专用权,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有所不一,《民法通则》规定企业享有名称权,《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规定企业享有名称专用权,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上分析,企业应享有名称权,而不是名称专用权。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同时,经营范围问题也在被逐渐淡化,这样,现行企业名称制度中决定其专用权范围的因素所剩无几,甚至荡然无存。对于企业名称权的保护也应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防止混淆原则、保护在先权利原则等保护企业名称权。  相似文献   

2.
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为名称权进行定位 ,名称权在性质上应从属于知识产权 ,其设定是为了消极保护商事利益。可以将民法所调整的生活事实进行层级化分类 ,把名称作为一种利益进行保护 ;也可以在权利体系内部 ,通过效力的强弱次序将其与一般民事权利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裁判要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前提是竞争行为。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互联网经济被称为“眼球经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竞争的维度从同业竞争转为跨界竞争。互联网情境下解决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的冲突、企业名称权之间的冲突,应根据所涉权利的具体使用方式、使用行为来认定。  相似文献   

4.
郭晓莉 《行政与法》2008,(6):121-123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之间的冲突产生于注册环节,而后延续到商业使用之中,造成产品标识和宣传效果上的混淆,从而使权利使用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究其法律上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种权利在设置阶段和行使阶段存在不足。为此建议立法增加“不得侵犯在先权利原则”的适用性,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增加对权利滥用情形的规制。  相似文献   

5.
面对企业名称与商标之间冲突产生的两个难题:一是当事人以在后注册商标侵犯其在先登记企业名称权为由起诉时,如何应对并切实保护在先合法权益;二是当企业名称与驰名商标产生冲突时,企业名称如何避让驰名商标.应从具体案例着手,并从法律、法理、学说等不同角度寻求解决方向和路径,即逐渐放开在先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冲突时侵权者责任承担的形式,妥善运用联想理论对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商标与商号的构成和功能相似性,行政管理,权利保护的地域性,利益驱动,法律规范尚存不足等。主要解决办法是遵循保护在先权原则、禁止混淆原则、利益均衡原则、诚实信用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完善法律规范,加大不诚信成本;改革企业名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全国统一商号检索系统和商标与商号交叉检索系统;加强商标与商号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字号权的知识产权特征及其相关权利冲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用“字号权”这一概念,提出将其置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下,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现在面临的理论及司法实践的问题。通过对字号与商号的区别、字号的知识产权属性、字号权分别与商标权、企业名称权、域名权等权利的关系与冲突的论述,阐明将字号权归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郭洪波 《法学》2005,(9):121-126
对商标权与其它标识性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表现形式进行剖析,探讨解决这类权利冲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重点提出避免和防范商标权与其它标识性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一些设想及立法动议:将商号权、域名权纳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明确在先权利的范围及保护条件;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强化相关法律的协调性;加大社会诚信法律制度的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9.
张蕾 《法制与社会》2010,(13):102-103
企业名称是一企业区别其与它企业的重要象征符号,其作为企业信誉的载体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本文着重从竞争法的角度,对企业名称专用权进行研究,区分认定侵犯企业名称权的侵权行为和利用企业名称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明确对企业名称权予以竞争法保护的特殊意义,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企业名称权。  相似文献   

10.
林山泉 《知识产权》2006,16(3):49-52
驰名商标与企业名称权之间的冲突近年来多有发生,但解决方式却有诸多不同,本文旨在寻求驰名商标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解决的理论支撑,并进而提出了运用"联想理论"来认定驰名商标与企业名称权冲突及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将他人在先登记的知名字号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在商品上使用的行为,容易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或误认,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认定为属于会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当把握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和保护合法在先权利原则。  相似文献   

12.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淑雯 《知识产权》1999,9(1):33-34
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都属于知 识产权的范畴,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由不同的法律来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近年来,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使有关权利人蒙受损失,而且也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国家正常的法律秩序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因此,从理论上、制度上和观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清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权冲突的表现形式 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的冲突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甲企业注册在先的商标被乙企业作为其企业名称的一部分予以登记,例…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下,企业名称和注册商标经常发生权利冲突,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在后登记的企业名称和在先注册的商标之间的权利冲突,即在后登记的企业名称可能侵犯商标权或者其使用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认定是否侵犯商标权的关键在于“突出使用”构成要件的认定问题,而认定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关键在于使用企业名称的行为是否违反诚实信用、侵害在先权利、违反公平竞争,足以导致相关公众的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混淆。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的含义 一、企业名称权的含义及企业名称的构成 (一)企业名称权的含义 名称权是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企业等民事主体,依法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名称,并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 企业名称权则是指企业依法对其登记注册的名称所享有的权利。由于企业的营利性,企业不仅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自己名称,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企业还有依法转让自己名称的权利。关于名称权问题,《民法通则》第99条第2款作了明确规定,即“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  相似文献   

15.
将他人知名的企业名称字号在同一区域内登记注册为企业名称字号,是俗称的“傍名牌”的主要形式。结合审判案例,根据《反不当竞争法》和司法实践,对企业名称获得保护的要件、企业名称禁止混淆原则、企业名称之间冲突的法律保护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侵犯企业名称权应引入惩罚性赔偿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因历史原因产生的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权利冲突,当事人不具有主观恶意,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历史因素和使用现状,公平合理地解决冲突,允许善意共存,实现包容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专利、商标、企业名称等知识产权都是通过登记注册等行政程序而产生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难免涉及授予或者确认特定知识产权的行政程序的效力问题。而且,知识产权审判中涉及的民事处理与行政程序的关系,主要集中于有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案件中,本质上  相似文献   

18.
商标权与商号权都承载着企业商誉的重要价值,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企业需通过各种途径保护商标权与商号权。在商标权与商号权存在权利冲突时企业的权利保护包括事前预防措施和事后补救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是商标与商号的一体化策略,而事后补救措施则包括寻求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9.
《北方法学》2022,(5):81-90
有关数据可携带权的保护范式,各国立法与现实给出的答案并不统一。在立法上,以创设法律条文的方式,将数据主体所享有的其在个人数据上的利益确认为一种权利,体现出立法者的“赋权保护”理念;在现实中,数据可携带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绝对权,数据作为客体并不明确和特定,为衡平数据流通之上存在的多元利益,不得不诉诸对数据携带行为进行更多规制,倒逼“行为规制”模式的产生。对中国而言,目前比较可行的保护方案是“权利化模式”与“行为规制模式”并行不悖,数据可携带权既可以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框架下进行权利规则的完善,也可以在竞争法领域诉诸对数据控制者更多的行为规制,使“纸面上”的数据可携带权,打破“权利泛滥”的误读,转化为促进数据自由流通的“尚方宝剑”。  相似文献   

20.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关于“权利冲突”与“商标权与名称权的冲突”财产权的排他性属性决定了各项财产权之间不得有冲突,即同一项财产的权利不能由多个主体所有,除非有法律特别规定或有合同约定。由于无形财产可同时被多个主体所占有、使用和收益,因而无形财产权比之有形财产权更易发生权利冲突。特别是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权利相互之间由于权利指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