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小力 《前沿》2012,(13):110-111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高校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高校"三资"监管缺失与管理程序漏洞使高校干部腐败行为进入易发高发期,并在规模上、程度上有逐步与社会腐败趋同之趋势,预防高校腐败成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之必须。本文在分析现阶段高校腐败现状、特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总结了高校腐败滋生蔓延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龙太江  盛欣 《求索》2010,(6):72-73
腐败"零容忍"倡导即使是轻微腐败也要严厉打击,它被证明为一种成功的反腐策略。为了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我们有必要实行腐败"零容忍"政策。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来实现腐败"零容忍"。腐败"零容忍"政策是实现廉洁政府和廉洁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医治腐败的良方:法制、道德、舆论三管齐下●孙艺芬腐败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国家的社会现象,它像瘟疫一样侵蚀社会机体,危及国家政权,破坏社会稳定,因而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对付腐败的良策。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消...  相似文献   

4.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腐败的认识仅局限于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这个表象上,没有更进一步地分析引发腐败的各种各样的成因,导致在制约腐败行为的方法上单一化.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腐败,对症下药,找到一个综合治理的方案。本文就试图在这个方面作一些尝试。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权力为自己或小集团谋私利的行为。如果从腐败的成因上对腐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把腐败分成结构式腐败和个案式腐败两大类。结构式腐败是指由社会、历史原因给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的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诱发的腐败;个案式腐败则是指排除社会、历史因素,完全是因个人的  相似文献   

5.
一国家公务员的贪污腐败行为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威信,干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探讨腐败行为的成因,对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十分必要。被称为“全球性灰色瘟疫”的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在本质上讲是权钱交换,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它所涉及的交换主体包括公权行为体和经济行为体。一般说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用变量A表示)越大,腐败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行为的频繁程度(用变量B表示)越大,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二者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成正比。此外,政府(或社会)对腐败的有效遏制程度(用变…  相似文献   

6.
王建芹 《桂海论丛》2008,24(4):25-28
不同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的成因与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从其根本原因上看腐败都是由权力而引发,都是由于不受制约的权力或对权力的制约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腐败预防机制的建立,必然地要从公权力的制约机制入手,从特定历史时期公权力的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来构建反腐倡廉的社会体系,特别是构筑新时期腐败预防机制的道德防线、权力防线及机会防线。  相似文献   

7.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腐败"的定义及其类型"腐败"一词最初产生于西方,其首先使用是在生物学领域,指的是生物的腐烂。后来"腐败"一词被引用入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特指败坏、堕落和贪污受贿等现象,其定义众说不一,但最基本点是比较倾向于一致的,即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  相似文献   

8.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一、应该怎样界定腐败自从党的十三大以腐败概念指出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来,现在对腐败的理解纷繁杂乱,或是将贪污、受贿等同于腐败,认为“贪污受贿是腐败的法律用语”,腐败是违法犯罪行为;或是把腐败理解为权钱交易,从经济学角度来诠释腐败,创造出所谓的“寻租”理论,将腐败看成是一种交易行为;或是将腐败说成是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去获得私利,认为腐败是一切具有公权私用特征的行为;还有的认为腐败包括一切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消极行为。这些解释尽管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将腐败…  相似文献   

10.
关于腐败心理,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腐败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腐败心理类型等。国外学者则更多从腐败心理活动、社会控制、腐败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部分研究没有直接指向腐败心理预防,但为进一步探析腐败心理及其预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建平 《前进》2000,(6):10-12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消除腐败。腐败,作为一种社会毒瘤和顽症,其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彻底根除腐败,不能单项突进,要系统推进,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防腐保廉的有效机制,彻底根除腐败。一、加大打击力度  腐败,既是一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腐败现象,是法制的根本要义,也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反腐败斗争,对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从不姑息迁就。从解放初期对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打,到改革开放以来对陈希同、王…  相似文献   

12.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社会根源 腐败的社会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个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包含两个内容:任何一种角色都与一系列行为模式相关,一定的角色必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角色是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位置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要求每一个人按自己的角色行事。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产物。腐败产生的原因既有现存体制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机会,即具有结构的使动性,同时也是在行政体系中占据一定职位、拥有一定权力的官员将腐败作为记忆痕迹内化并在行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现存的腐败体系既是个人腐败行为的产物,也是个人腐败行为产生的条件和中介。  相似文献   

14.
汪志强 《新东方》2009,(4):48-51
腐败成本是指腐败行为者因腐败行为而付出的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和道德上的代价。腐败成本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成本明显不同:第一,腐败成本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一般社会活动的成本至多也只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三个部分;腐败成本则不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包括政治代价、精神代价、法律风险和道德损失。第  相似文献   

15.
论反腐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建柏 《求索》2007,(9):83-85
在对腐败行为的治理实践中,如何准确估价腐败行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这个问题,尝试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测评腐败行为,旨在确立一套评价腐败行为的科学体系,力求使测评腐败程度科学化、数量化、精确化,为控制腐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必须充分认识"腐败亚文化"的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而来,特指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以及价值观等等.腐败亚文化从性质上讲属于一种反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判断与社会应有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亚文化以自私自利为核心,以特权思想为载体,以享乐主义为表现,其外在的行为是认同和支持腐败行为及腐败现象,甚至亲身"实践"腐败,最终的结果是损害国家、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满足个人暂时的私欲.腐败亚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学家吴晗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腐败史."腐败亚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之下产生发展起来,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痼疾,自从存在私有制社会和政治权力后,政权的腐败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从政治学角度讲,它是思想上、行为上的堕落,是腐败主体(某些个人或组织)以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异化。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侵犯和亵渎的行为,诸如以权谋私、恃权挥霍、骄奢淫逸等。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蜕变,不仅危害政府的形象,而且殃及政权的根基。腐败问题愈严重对政权的威胁也愈大,古今中外都把反对腐败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是存在严重腐败的国家。2008年,它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排名第147位(共180个国家和地区)。腐败对俄构成了最大威胁。梅德韦杰夫总统在2008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指出:腐败是现代社会的"一号公敌"。  相似文献   

20.
孔盛元 《前进》2000,(1):48-4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体制及整个社会的行为机制不健全,受利益刺激,尤其是金钱和权力的诱惑,除了各种犯罪和腐败行为外,还会出现种种损害他人权益和社会利益的不道德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同时,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