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青年学生爱国总体状况、青年学生理性爱国状况、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三大方面设计问卷,在全国不同地域六座城市的14所高校、7所高中展开规模为6000份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讨论,并对典型性的问题进行了图表分析,深入分析了青年学生爱国状况和特点,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学生与网络民族主义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网络民族主义是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当代青年的参与方式则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迈向实际爱国行动的核心环节.本文阐释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五种参与方式及其相关机理,并探讨了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参与方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参与方式的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3.
田杰 《青年探索》2010,(1):11-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承续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革命的传统,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成为现代性风险社会中的一种政治仪式,并在自己的各种文化表达和诉求中实现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思想品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青年文化具有单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社会一元文化系统的附属物。政治紧张中的文化焦虑一度成为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矛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青年文化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契机,红卫兵以自我燃烧的方式宣告一个青年文化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青年思想解放、自我解放的30年,是青年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表达权利,在新型青年文化与青年社会运动中实现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3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形下,青年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将出现某些新的问题,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亦将形成某些新的格局。因此,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首先仍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或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且其中蕴涵着诸多的风险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对青年学生社会思潮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相似文献   

5.
李斌 《青年探索》2009,(4):26-30
我国青年爱国角色在2008年得到重塑和扩充,青年爱国形象和爱国行动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爱国青年”整体上展现出理性爱国、价值多元化、公民意识成熟、自我认同感回归等特征,认知“新爱国青年”对于探究青年爱国角色的重塑和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叛逆到空洞——变动社会中青年的个性表达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楷 《青年探索》2016,(1):90-96
中国社会在近30多年来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剧变,然而个体的心灵秩序的转变却往往被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在表达个性方式上发生的变化过程来揭示心灵秩序的转型。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青年以一种叛逆的姿态表达自身的个性,并通过个性来反抗现实社会。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冲击,青年对于个性的表达越来越个人化,个性逐渐成为自我认同的来源,青春、爱情、梦想、旅行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表达个性的重要主题。然而,虽然表达个性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主题更加多样化,但表达的意义却呈现出"空洞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5·12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一个个青年奔赴灾区志愿服务并在全国各地踊跃献血的时候,当达赖集团组织"藏独"分子策划实施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破坏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时候,当一些西文媒体散布违背、歪曲事实的信息的时候,当一些政客居心叵测妖魔化中国的时候,青年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祖国最朴素、最深厚的感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令人动容,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社会剧烈变化的影响,高校少数青年党员信仰出现了缺失或变化。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出目前高校青年党员信仰变化的现状,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及其自身因素深入剖析高校青年党员信仰变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今后在青年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应注意加强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群众》2005,(5)
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南京大学党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改革意识,激励青年学生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抱负。加强研究,构筑阵地,营造氛围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生育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年的生育观念,作为构成人类文明的有机部分,与其它的文化现象一样,受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青年的生育观也必将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发展与进步,折射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青年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忆往追昔,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犹如发生在眼前,青年学生为救亡图存而发出的呐喊仿佛还回响在耳畔。他们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  相似文献   

12.
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国主义、继承革命传统和发扬革命精神。研究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要尊重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了解高校青年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形塑高校青年学生人格的作用,使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创新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与学生间法律关系的变化决定了高校学生自治的兴起和实现.中国高校与学生间,事实上形成和经历了较长的父母代理人特殊权力关系和短暂的“契约理论”和刚刚到来的宪法关系三个阶段.只有作为宪法意义上的公民,高校学生才具有发展和实现自治权的基础与可能.现今我国高校学生自治仍处于在十分有限范围内的初级实践阶段,高校学生整体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技能水平亟待提高.在政治参与广泛化和青年学生权利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进程,引导和培育高校学生自治意识与能力,加强青年民主教育与实践具有多层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推出了一些名牌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同时高校存在的“精英实践”组织方式、管理的不规范、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对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利影响,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服务青年学生的重要方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共青团组织的一项稳定的工作职能和一个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  相似文献   

15.
青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主力军,爱国奉献应成为其主要的价值追求,这是由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与个人梦想实现、中国精神的培育、时代使命的完成等因素决定的。让爱国奉献成为新时代青年普遍的价值追求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青年群体主动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时时践行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改革创新青年工作,引领与服务青年践行爱国奉献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高校共青团必须结合新时期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和工作领域,以便适合青年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只有这样,高校共青团才能够在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的变化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更好地团结和服务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7.
青年中国行     
正触摸活的中国,汇聚年青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中华青年精英项目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周刊》杂志社秉承着服务青年成长、培养青年人才的使命与愿景,在连续六年合作的基础上,将于2018年共同举办面向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的公益活动——"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当代青年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无论是高校还是高职院校,现有的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式都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此,造就良好素质的培养环境、不断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学生职业素养能力评价机制,继而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高职院校,以及青年组织的重要任务。构建完备的青年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无论对社会发展和青年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需要领导,社会需要整合,青年需要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始终居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从确立价值认同、构建组织网络、综合利益表达、创建和谐秩序等方面整合社会、整合青年.中国社会持续变革,青年群体持续流动与分化.共青团、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党的外围组织需要加强对各自团体成员的组织覆盖和内在影响,不断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选择5月4日作为中国青年的节日,实在是一个极富历史意味的决定。因为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厚爱和期待,表达了社会对历代青年先锋急起、不懈追求的确认和肯定;另一方面,青年在享受荣耀和欢庆节日的同时,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