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汉朝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及至半百之年,出任东莱(今山东掖县)太守。有一天,杨震因公出差,住在昌邑县城的公馆里。夜晚,杨震正打算宽衣上床,忽听有人敲门。他开门一看,见是昌邑县令王密,连忙高兴地让进房里。王密是杨震当年的学生,曾得到杨震的推荐,后来升为县令。两人亲切地交谈,回忆起师生之间的许多往事。临分手时,王密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相赠。打开一看,红包里竟是十锭黄澄澄的金子。杨震严肃地对王密说:“咱俩虽然阔别十多年,你认真求学的态度,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却没有想到你竟这么不理解我啊”王密说:“学生我虽然不过是七品小官,家里总还有些积蓄。再说,夜已三更,又有谁能知晓呢?还望恩师收下,日后还要恩师多多提拔呢。”  相似文献   

2.
东汉安帝年问,有一个叫杨震的官吏.接连出任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等职。在他前往东莱郡任职时,途经昌邑县,过去他所举荐的王密做了昌邑县令。为表示感思之情,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王密夜晚亲自带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相似文献   

3.
东汉杨震的“四知”故事(杨任太守时,昌邑县令王密夜送十斤黄金,谓深夜无人知晓。杨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受王之所贿),载于正史,在后世流传颇为广远,而且一向被当作正面廉洁典型歌颂的。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说什么杨震拒贿之后,自己四处张扬,沽名钓誉,以此标榜品德高尚,为的是满足更大的权欲,其拒贿之举不仅称不上清廉,反倒显得十分丑陋。此言依据何在?“因为这事儿王密自己不会说出去,所以只能是杨震到处自我吹嘘。”瓜田先生以为,该结论未免武断了些。这事儿到底谁捅出去的,王密肯定就不对外说?不见得。王密受到感动,…  相似文献   

4.
网闻摘录     
正克去贪欲需不自欺《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路过昌邑县时,县令王密为报答他过去的提携之恩,"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断然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宋代钱时评价杨震:"常存此心,内省不疚,暗室屋漏,无异十目十手之时,则庶乎其不欺矣。"  相似文献   

5.
默然 《先锋队》2013,(10):49-49
后汉人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名门,但为官十分清廉,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有一次,杨震到一个地方去赴任,途经昌邑县时,该县的县令王密听说恩人要路过这里(王密从政是经杨震推举的),便决定好好答谢一下杨震。王密知道杨震为官多年,清正廉洁,口碑很好,也知道杨震当着他人的面是不可能收受任何礼物的。于是,  相似文献   

6.
东汉杨震在由荆州剌史调任东莱郡太守时,因他极力推荐而当上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夜揣十斤黄金给杨震送去,并说“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杨震面带愠色地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赠金于我,你知道,我知道。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力拒不收。杨震在“反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能以“四知”慎独自律,是怕玷污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名声。这说明,唯有“怕”,畏天、畏地、畏道德、畏法律,才能构筑内心的“精神防线”。  相似文献   

7.
[原文]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今,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汉书·杨震传》)[译文]杨震任东莱太守,他去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从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在昌邑当县令.王密前往拜见,至夜,从怀中取出十斤金子赠予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走了出去.[小议]行贿受贿,是一种肮脏交易,因而往往是在两者之间暗中进行.“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是这些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以为没有第三者知道,行贿者不觉汗颜,受贿者心安理得,因而都有恃无恐.作为封建官吏的杨震却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种廉洁自律的品德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煎熬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杨震的人在赴东莱太守之任时途经昌邑县,而这个县的县令王密正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所举荐的。或许是知恩图报,也或许是铺垫后路,王密“夜怀金十斤遗震”,并说明“暮夜无知者”。杨震拒绝贿赂并正言相告:“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者!”杨震的话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果真当事人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9.
<正>《后汉书》中记载了一则"杨震拒金"的典故: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揣金十斤相赠,说道:"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义利观是为人立世的重要价值取向,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杨震拒金虽已过去千百年,但对当下党员干部明辨义利仍有醍醐灌顶的教育意义。从政用权,能否抵制利益诱惑是一个重要考验。当干部手中有了权力,往往容易成为别有用心的人  相似文献   

10.
古代廉官拾零“五代”清郎袁津修一人经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为官50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斗酒的薄礼也不收,于是,袁津修得到了“五代”清郎的美名。“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的门生,到了晚上,王密以十两...  相似文献   

11.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其文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慎独”的优良传统,曾经出现许多能够“慎独”自律的清官。东汉时期杨震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得知,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欲以厚礼报答杨震当年举荐之恩。他说,这事别人不知道,请收下。杨震拒收,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以“四知”自警自律,同时训诫下级,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王蒨 《共产党人》2007,(13):25-26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属陕西)人,东汉中期著名学者。因他从小好学,博览群经,被士人誉为"关西孔子"。他50岁开始做官,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职。杨震居官20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接受私人请托馈赠,也不为子孙后代置产业。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蔬食布衣,简朴好学,从杨震至重孙杨彪,一门竟有四人官至太尉,成为京都名族。杨震的事迹,感人至深,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13.
1东汉安帝在位时,品学兼优的杨震被大将军邓骘看重,诚邀其入仕。杨震从政后,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多次得到提拔升迁。 2从荆州刺史改任莱州太守时,杨震不想让地方百姓为他锣鼓喧天地送行,也不想有人以盘缠之名送上银两,因为他厌恶这些。  相似文献   

14.
夜畏四知     
无名 《前线》2015,(4):124
东汉名臣杨震(公元59—公元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受私谒,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杨震少时勤奋好学,拜名儒太常桓郁为师,攻读《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当时的经学儒士们对杨震推崇备至,称他为"关西孔子"。杨震客居异乡20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  相似文献   

15.
<正>清朝学者俞樾所作的《一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京官将赴外地任职,临行前去跟恩师辞别。恩师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京官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当不至于有什么麻烦。"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京官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京官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  相似文献   

16.
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许多有识之士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东汉有个杨震,历任太守,为人清廉慎独,不受贿赂,历史上留下了"震畏四知"、"暮夜却金"的佳话。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吏中,杨震能保持"性公廉,不受私谒",已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他的"遗产观"令人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7.
一场针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受一些西方媒体乃至政府大张旗鼓的动作影响,中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快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应该如何看待这场"国际危机"?日本和韩国汽车当年出口美国市场的遭遇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8.
如果要在欧阳中石的名字前面加上头衔,可以是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可他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如果要计算欧阳中石的学生数量,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可他却始终念念不忘教导过自己的诸位恩师;如果尊称欧阳中石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毫不为过,可他却称这一切只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9.
<正>对当年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成败得失的原因,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有多种分析和总结。国民党"大佬"陈立夫对"大陆沦陷"原因之见解可谓独树一帜。陈立夫身在国民党最  相似文献   

20.
"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中国10年,成就和矛盾交织,但改革贯穿始终。"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2012年2月,温家宝在广东重提邓小平当年的南方谈话。就在今年,财税金融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