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协同,要在创新。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三地应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抓手,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加速提升长春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的根本,对推动长春市以创新驱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提高基础性研究水平,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人才;加强政府协调引导,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实科技政策,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发展科技金融,加快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利用政府采购,为创新成果推广开拓市场;营造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辽宁"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引领动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雄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多年来围绕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方面,积极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业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引擎。科技创业的引导扶持合力重在通过高校内部机构高效协同,实施以"机制先导、教学主导、氛围引导"为路径的校内科技创业教育机制;通过校内与校外子系统紧密协同,以大学生科技创业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实施以"创新驱动、实训试验、孵化转化"为路径的科技创业实践创新机制。集聚政校企多方优质创业资源,助力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与创业团队量质齐升,方能开创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文化发展视域出发,高校全方位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在于以协同创新为目的,培育"人才、科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文化实践共同体,放大人才、平台及体制的增效,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高校通过文化效应链接协同创新,以大学文化与高校协同创新耦合机理为前提,从文化逻辑脉络、核心驱动、主体价值等方面寻求大学文化与协调创新之间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实现大学精神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保定市把创新发展作为抢抓机遇的主动选择、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大胆探索,率先实践,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工作扎实推进,加快建设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给大政策创好环境做优创新生态创新引领发展,政策最具导向作用。围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结合保定实际,在重  相似文献   

7.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以武汉光电工研院、航天科工激光研究院、地大资源环境工研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范式,积极协同创投基金等资本力量,采用"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的创新模式,将湖北省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渐成为引领重点产业发展的"产业创新大脑",推动形成湖北创新的新引擎、新力量。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深化三地产业政策衔接与高端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京津冀链式共振、共赢的跨区域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新型机制。随着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深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河北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通过以构建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能力、完善区域产业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四个方面为突破,对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奋斗》2021,(6)
正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擘画了以建设"六个强省"为主要目标任务的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宏伟蓝图,明确要求"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对标对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六个强省"主引擎,为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对于努力后发赶超的贵州而言,推进协同创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意义重大。贵州肩负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也就意味着贵州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大、阻力更少、空间更广。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业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引擎。科技创业的引导扶持合力重在通过高校内部机构高效协同,实施以"机制先导、教学主导、氛围引导"为路径的校内科技创业教育机制;通过校内与校外子系统紧密协同,以大学生科技创业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实施以"创新驱动、实训试验、孵化转化"为路径的科技创业实践创新机制。集聚政校企多方优质创业资源,助力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与创业团队量质齐升,方能开创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上海洋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顺应大外贸、大口岸、大发展的新形势,以"创新驱动助力自贸发展·崇检尽责践行群众路线"为主题,忠实履行"人民质检、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洋山特色的"四个一"工作法。  相似文献   

13.
在后ECFA时期,文创产业将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竞合主力与重点,两岸应从立足于"中华文化"土壤的文化产业合作开始,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浙江与台湾的文创产业交流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遭遇文创产业的规划管理不对等、产业化程度不足等瓶颈。为此,应坚持创新驱动,从战略高度推动浙台文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专业职能机构;发挥人才集聚效应,通过创新人才交流模式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本土性定位,通过重点行业先行对接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和业态。  相似文献   

14.
正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三大战略"的第一大战略。石嘴山作为老工业城市,要以自治区党代会精神为引领,以打造石嘴山经济升级版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创业之城,推动石嘴山由全区工业的摇篮向技术创新的摇篮转变。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创新创业之城建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全速发动创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一核两翼"科技创新协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解决"一核两翼"科技创新协同面临的问题、挖掘潜力;积极构建"一核两翼"科技创新协同路径、激发活力;建立完善"一核两翼"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度、增强引力,不断推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吴安 《当代党员》2021,(5):44-44
重庆要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推动通道、平台、产业协同联动,在提升开放平台效能、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国际化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开放大通道通行效率持续创新合作机制,加强通道沿线各地的全方位合作。一是不断探索和完善与通道沿线各地的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的合作机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通关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迎接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是当前及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本质上要求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需要理论创新、改革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量,而科技人才是承担科技协同创新的首要资源。京津冀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效自由流动,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目前,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存在分布失衡与人才流动僵化等问题,而三地要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以中央部署和政策统筹为龙头,立足于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抓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符合三地定位的科技平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以政策激励为导向,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中央顶层设计,实施央地联动机制,破除行政区划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户籍管理灵活度,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有序、高效自由流动。本文标题和正文中提到的高效流动,既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技人才流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宽松灵活和优质高效,也是指科技人才在京津冀地区的物理空间上通过三地共同打造的高速交通网络实现高效流动。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主体,高校应以"2011计划"为契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典范。他在奠基中国航天事业、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创新国民经济结构学、创建系统科学、发展地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在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与科学成就为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值此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际,破解"钱学森之问",探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方略,成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