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新的电信重组过程中,三家企业将面临产品、服务、人员、文化的重组整合,而其中的文化融合将成为决定重组成败的关键所在。那么,重组中的文化融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异质文化交往过程中两种必然现象。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冲突、语言冲突、经济文化冲突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冲突,而文化融合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促进中西文化融合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升文化认同感,寻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来自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许多带有普遍性的挑战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一起应对。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造成的文化隔阂、文化对立仍屡见不鲜,某些国家文化霸凌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单边思维方式仍然根深蒂固。为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彰显世界文化的价值承诺,坚持文化平等对话,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化融合超越文化冲突,以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以文化包容促进文化共荣,携手共同推动和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中国宗教是文明间不断互鉴交流的产物,世界宗教在中华文化浸润中持续进行时代化、中国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丰富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当前,文明间的会通融合仍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路径。为此有必要考察当代国际学界代表性的宗教对话与文明互鉴理论——经文辩读、比较神学、跨宗教神学,并结合中华传统的对话智慧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修己以安人”等,形成以“互鉴通和”为标识性概念的中国特色对话理念。各大宗教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互鉴通和”,通过修复、重溯、回归、重构、重建、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是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核心抓手。  相似文献   

5.
晁珊珊 《小康》2014,(1):80-83
80后的张丹阳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沉香收藏家。与上一代沉香收藏家不同,他将沉香置人中西方融合的语境和科学体系之中,从而使中国断代百年的传统沉香文化开始了与西方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侯传文 《求索》2005,(2):149-151
泰戈尔诗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与 西方诗学的对话。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学习借鉴、文化输 出、比较研究和反思批判等,都是对话,其中的文化输出既 是反对文化殖民化的民族主义的话语表现,又是实现东西 方真正对话的诗学追求。这样的文化输出所体现的文化 “送去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徐焕文  杨岱庆 《前沿》2011,(22):142-144
伊斯兰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和人口、广袤的传播地域,在人类文明史中有过非凡的建树和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对话、交流、融合历经千年,使回族穆斯林即保持了伊斯兰文明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属性,又接受和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独特的中国回族二元一体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融合的过程。现代新儒家作为近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自觉传承儒学精神的学术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较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文化境遇。同时,现代新儒家四代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从怀疑到承认、从对抗到对话、从注重差异到强调共通的趋势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走向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赵科印  季中扬 《求索》2011,(10):67-69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更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农村文化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识形态主导的单向度新农村文化建设,由于民间立场的缺位,文化想象的图景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裂痕;现代性话语体系的霸权地位,造成了诸多文化创伤。建立意识形态主导的多元文化对话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吸收.大理白族在其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周边主要民族的本土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互动,并造就了其融合汉族、纳西族、彝族等众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习俗,这些习俗包括了岁时节日、居住习俗、婚俗、葬俗等方面,而这种文化互动的发生又是由白族生活的自然环境、面对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该民族自身的选择和创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叶,世界面临着崭新的格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传播网络化,文化多样化。这“四化”在世界范围内,使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也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与挑战、摩擦与吸纳、碰撞与渗透、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开放,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世界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3.
袁佳玲 《求索》2008,(9):183-184
将魏源“经世致用”、“变古”与“师夷长技”、“势变道不变”等思想观念,置于近代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思考。他的这些思想观念与文化对话理论中的文化参与观、异质文化整合方式、自我文化身份认识存在一定的契合,对近现代中西文化对话有着深刻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既看到同中有异,又看到异中有同,不能将两者的相通性视为完全一致,也不能因为两者的相异而抹杀其相通性,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异同。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实现两者的交流、对话与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杨果  唐亚阳 《求索》2011,(5):179-180,187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实然状态。一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能提升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构筑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广阔空间,开辟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对话平台,打造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复合性,又要求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要树立对话理念,加强议程设置,提高队伍素质。因此,树立虚拟社区对话的理念、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表达方式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主体的存在具有对话性,对话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是由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决定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在深入、持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社会和文化的场域中全面审视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解读其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比较其学术观点与方法异同,目的是寻求批判研究在不同视野中对话与沟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探寻红色文化的生成有不多不同的视角,本文从文化发生学的视角出发,以红色文化的文化渊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文化比较学为分析框架,考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其见、对抗与冲突、交流与对话,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耦合的缘起;进而从文化批判学的视阈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批判、理性启蒙及在此基础上中华传统文化独立自由精神的回归;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转换、爱国主义的精神驱动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融合三条路径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红色文化耦合的发生机理,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的系统认识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忍 《统一论坛》2010,(1):66-68
今年,中国将迎来又一场沟通中国与世界,联通现在与未来,推动全球性的城市文化大交流的盛宴——上海世博会。这次世博会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全面探讨人类城市生活发展,谱写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同时,随着两岸关系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合作、大发展,这次世博会也将成为两岸各界人士充分交流的新平台,成为两岸经济整合、摆脱金融危机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鉴修 《桂海论丛》2011,(2):115-119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任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赖于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文化构成了对外宣传的内容和背景,对外宣传又体现和张扬着文化。文化软实力在对外宣传中发挥效力,扩大影响,对外宣传也因文化软实力而丰富和生动。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准确把握文化软实力视域中对外宣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文明对话与交流中,形成对外宣传新格局,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