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书也是这样,啥人读啥书,爱读他才读。雷锋同志生前就特别喜欢读有关英模人物的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读书心得:“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雷  相似文献   

3.
王若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违反党纲、党章、党纪,违反《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已经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组织上把他开除出党,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想上,对他的错误言论进行严肃的批判。也是十分重要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老祖宗”说王若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点也不冤枉他的。他在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次师生大会上说:“讲我王若望自由化,我无所谓,我觉得蛮好。”在上海城建学院的师生大会上,他甚至说:“难怪人家对我有看法,说王若望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老祖宗。现在这个名声我感到光荣,没有啥格(什么)难为情。”在上海《南苑》文学社的一次讲话中、他公然声称:“我要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辩护。我就是要自由化,不给我自由,我就要斗。”王若望是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老祖宗”,我们没有查过他的家谱,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他醉心于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此而到处游说,那是一点不假。资产阶级自由化究竟是个什么玩艺儿,使得王若望如痴如狂,乐此不疲呢?在杭州第二届“新技术革命与体制改革”座谈  相似文献   

4.
程青 《瞭望》1993,(19)
当我试图让数学家马志明博士形象地告诉我他的研究时,他莞尔一笑,说:“数学理论中有许多分支是十分抽象的,比如我研究的狄氏型理论,对非专业的人是很难形象地描述的。”我不由好奇,一个平常人难以进入的抽象的数学王国,马志明是怎样闯入的?是什么吸引他在那个不寻常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我是完全无意地选择了数学。”马志明说:“就  相似文献   

5.
在公安系统的“官” 里,我算是最小的了,管区也偏僻。最近两年,我成了公安系统的名人,连续立功获奖。上级表彰我秉公执法,其实,我不过是心里记挂着两个字——“职责”,一个人民警察的职责。 我刚到榛柴当所长时,这里赌博、盗窃、斗殴现象十分严重,我就以此开刀。一个村支书领人耍钱,被我当场拿获,他大吵大闹:“孙长发,你初来乍到,就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啥也没说,扯单子罚款,告诉他:“不服的话,还有更重的。”他一看我比他还“横”,乖乖交了罚款。 庙屯一带盗窃最凶,我经过5天摸底调查,查到一个靠盗窃生活的不法分子。几次传唤,这小子就是不来,我亲自找上了门。在他家里,他的亲戚、邻居围攻我,把我的领章都揪下来了,衣服也扯破  相似文献   

6.
老年长生法     
黄鸣  方成 《瞭望》1985,(25)
最近我爹脾气坏,吃过晚饭以后,对着荧光屏尽唠叨: “攒下来多少年的辛苦钱,买这么个破玩意儿,啥都看不到,净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翻来复去。前晚拧开这个台是《秦香莲》,昨晚拧开另一个台吧,又是《秦香莲》。包龙图再好人,我也犯不着天天同他见面呀!”  相似文献   

7.
一日,旧友来访,听说我还在做宣传思想工作,大为惊诧:“都啥年月了,你还干这个?!”言下之意,如今“这个”实在没啥干头了。自己仔细一想,身边一些“下海”的同行同事中果然没见谁再回来,空下的位子也果然没见谁再补上。传闻南方某地,老子教育儿子:“你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就只好去当政工干部!”儿子闻言不快:“我不傻不笨,才不去呢!”——事不可考,但反映了一种心态;政工干部在一些人眼里确是“没出息”的职业。无怪乎辽宁省七百多官员停薪留职办实  相似文献   

8.
谁养活谁?     
这可真是个老问题了。将近40年前,叶志诚在江南土地改革中写了方言歌词《啥人养活啥人?》流行一时,不过那时不因流行而叫流行歌曲,即属于革命歌曲一类,习惯上认为流行歌曲专指“不革命”的,好象革命歌曲就不该“流行”似的。 巴金在岁末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讲了一些很平实又很深刻的话。他在谈到“生活培养作家,不是职称培养作家”之后,又说,  相似文献   

9.
尹武 《瞭望》1992,(31)
“不是说改革能带来实惠吗?可为啥我连‘饭碗’都捧不住?”一位因企业破产而拿70%工资的老工人瞪着一双迷惘的眼睛在发问。 “唉!我一不贪污,二不受贿,两袖清风。你说,凭啥要撤我的职?”一位在改革中因政绩平平途中“落马”的官员在诉苦。 上述所举,道出了不同层次人们在改革中的心态。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疑惑,我以为,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改革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因而在不少人心目中,滋生了在改革中只能“得”不能“失”的脆弱心理。因此,在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之时,需要向人们讲明白,强化人们对待改革的“代价意识”。因为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  相似文献   

10.
晚报上连载丁隆炎同志撰写的《彭总在四川》,让人看了难忘之处颇多,比如彭德怀对他的老部下说过这么一段话:“作为领导,还是要多关心大家的生活……为什么有的部队在风沙露天里开饭?搭个草棚子饭堂不可以吗?为什么下工后一个个还泥糊拉渣的?搭一个木头澡堂不可以吗?作为干部,关心人才是头一份工作。我看 干部,历来把他是不是处处关心下属的苦乐安危作为头条标准。” 看了此文,我被彭老总的这个“头条标准”深深感动了。彭德怀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部下,也同样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自己。黄克诚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平时行军作战,他的战马总是让伤病员和年小体弱的同志骑。他经常关心  相似文献   

11.
有一则笑话,说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神仙,想到人间找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结果遍寻不见。最后遇到一人,神仙指着石头对他说:“我把这些石头点成金子给你用,怎么样?”这人摇了摇头。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指着更大的石头说:“那就点这个?”哪知此人还是摇头。仙翁心中暗喜:“总算找到一个不贪财的了!”便准备度他成仙。但为慎重起见,神仙又进一步试探道:“你大小金子都不要,到底要什么?”这人此时才露出真相:“我别样都不要,只要老神仙点石成金的这个手指头。”神仙当然不会慷慨到把自己的手指掰下来送人。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掰”下自己的“手指头”送人的傻事却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13.
近70岁的老头,哪来的魅力?可是,在上海博物馆,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一谈起他们的马馆长,都是一脸的崇敬、一脸的骄傲:他这人,有魅力,业务好、人品也好。可不,上海博物馆建新馆,海外人土捐款一千万美元。捐者,绝大多数是冲着他而来的。 无啥派头,又无啥背景的马承源,这魅力从何而来? 马承源有他的人生哲学:一个人生命再长,体现价值的也就在工作中的这三十余年。因为,只有这一段时间你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其余则是在享受别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以,老马识途,数十年来,对于马承源,没有什么比工作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引起了齐国紫服价格的暴涨,五件素服的价格也抵不上一件紫服。齐桓公感到很忧虑,就问管仲:“我好穿紫服,一国百姓也争相穿紫服。现在紫服这样贵,该怎么办呢?”管仲说:“《诗经》有言:‘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大王想纠正这个风气,何不从您自己开始试着不穿紫服呢?同时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衣服!”齐桓公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先自己不穿紫服。当时凡看见左右或来进见的官员中有穿紫服者,桓公就说:“离远点,我讨厌紫服!”结果在当天,郎中里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都城中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三天,一国  相似文献   

15.
一傅众咻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为使宋君受国人拥戴,很希望他明礼义,做善事。因无良策,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王做善事吗?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有个楚国大夫在这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讲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回答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干扰他,这样,尽管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临淄城中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你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  相似文献   

16.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7.
学会打比方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曾任魏国的宰相。有人对国君梁惠王说:“惠施这个人讲话喜欢打比方,你要他不打比方,他就说不出什么来了。”第二天,梁惠王对惠施说:“我听说你说话爱打比方,往后,你讲什么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打比方。”惠施笑了笑,回答说:“要是现在这里有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他来问我,我就回答他说:‘弹弓就是弹弓那个样子嘛!’那么,您想想这个人会明白吗?”梁惠王听了说:“这  相似文献   

18.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9.
唐炜 《瞭望》1985,(45)
在中国大酒店的总经理室里,传出一阵阵的笑声。听得出,这是大酒店总经理卜格和副总经理刘庆曾、卢鸿炳等人的欢笑声。原来,中央一位部长风趣地问卜格:“你知道中国大酒店有共产党员吗?”“早就知道,有三十七个。不,连我在内共有三十八个。”“你也是?”  相似文献   

20.
施平 《瞭望》2001,(48)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语出《论语》。孔子夸奖弟子颜渊,引起勇猛的子路不服。他说:“如果率领三军打仗,挑谁跟着你呢?”孔子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就是说,那种空手与老虎搏斗,徒步去涉湍急河流,死了也不追悔的莽汉,我不同他在一起。一定要选择遇事谨慎小心,有了善谋始作决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